
“中国烟王”褚时健去世已经6年了。他创造了中国商业史上一个跌宕起伏的传奇,也留下了“励志橙”和万亩果园。在他走后,那位与他甘苦与共的太太马静芬,依然步履不停。
今年93岁的马静芬,继续活跃在各种场域:她创业,做起了蓝莓的生意;赶上短视频的潮流,在镜头前分享人生经验;不久前她的插花作品集刚刚出版,她与专家聊起“中国民族特色花艺”。
她活得像一个永远在“开机”状态的人,总有一份内驱力从生命深处持续燃烧。那么,这股力量从何而来?
93岁,正是拼的年纪
早上七点半起床,马静芬的第一件事是巡视院子,查看花草菜苗的长势,向工人交代养护细节。花盆里有花枯萎了,她会立刻指出;厨房里哪瓶自酿酱发酵得不够理想,她都记得一清二楚。
养花种菜的过程中,马静芬遇到过“打农药不行,不打农药又被虫吃掉”的难题。这时候她会到手机里找对策。“有的(视频)是真实的,大数据库里给‘拨’出来的;有些是骗人的,半天听完都没学到知识。”看到靠谱的视频,她会收藏起来;遇到不懂的网络新词,她还会打电话请教朋友。
除了刷视频外,马静芬近年还出镜拍短视频。拍摄用的文案,她会一字一句地细读,用红笔在字里行间修改。一次外部合作的拍摄现场,她边整理衣服,边开玩笑提醒:“这次不要再搞错了,把我累死算谁的?”
精力旺盛的她拍短视频的过程是投入认真的,却不太在意视频的播放量。哪怕那条“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视频有超过10万人点赞,她也只淡淡地说:“我觉得该做的,就做了。”
69岁的时候,马静芬与褚时健一起走进哀牢山,种起“励志橙”。打那以后,她就冲在高龄创业者的第一线。
褚酒是马静芬为圆老伴的酿酒梦而创立的。当时褚橙庄园刚建成,马静芬说要把褚时健做过的事情再做一遍,而酿酒正是褚时健年少时做过的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恰好,当时有一个年轻人带着烤酒设备到庄园酿酒,没承想竟唤醒了耄耋老人的梦想——酿酒。2015年,夫妻俩经深思熟虑,收购了玉溪的一家酒厂。
这酒香里寄托了褚时健的初心,也满载马静芬的追忆。即便丈夫去世后,马静芬仍为这瓶“励志酒”而努力奔走。隔三岔五,她就会坐上皮卡车的副驾,前往玉溪的酒厂,与南来北往的客人交流。
2025年4月24日下午,30多名参观者抵达酒厂,他们来自浙江、四川、湖北等各地。马静芬刚坐下准备说话,七八个手机就被高高举起,参观者拍照、录视频,另有两三个开了录音的手机被递到麦克风旁。马静芬习惯了即兴演讲,往往从“大家今天想听什么?”的提问开始。
那天她谈起为了让这酒更香醇,跨省到茅台镇求教老师傅。来时路的卑微她从不忌讳谈及,甚至会坦然告诉大家,由于身体的缘故,自己过去很少喝酒。回顾创业故事时,这位老人仍不时展现自己的幽默,说:“晚上大家不要喝醉,喝醉你的合同就看不对了。”这让台下众人不禁会心一笑。
除了开酒厂,马静芬还会随兴做些“小生意”。90岁之后,她仍在创业,悄悄地,不声张。蓝莓是她手头上的新项目。第一次蓝莓树结果,她拿来一筐果子递给儿子,说:“这是我种的,你尝尝。”那一刻,儿子才知道,母亲又自己折腾出一门生意来。
这位“九十后”不仅创业不止,而且“斜杠”不息。2025年4月,《马静芬插花艺术作品集》正式出版。这是她几十年插花经验的总结,也是她93岁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虽说是半路学插花,但马静芬却不拘泥于成规。
别人说“红配绿,丑得哭”,马静芬却会静心观察自然里的红花与绿叶。“它们都大大方方,就像农民的气质,有一锄头下去(的那种力量)。”正说着,马静芬双手一合,抡起一把“空气锄头”。
事情在忙,心思在流转。马静芬的能量,从来都不是“停不下来”,而是“醒过来了”。她的清醒,不只来自学习,也来自一次次迎接人生岔路口,做出自己选择后的磨砺。
敢说“不”的二小姐
马静芬出生的年代,新中国还没成立。她生在一名银行高管的家里,人称“二小姐”,平素出门穿着皮鞋、坐人力车。随着父亲的调职,她有机会从昆明前往武汉、重庆、上海等大城市。外人眼里,她属于那个年代见过世面的孩子。
少女时代的频繁转学,使马静芬的学习总是落后。12岁时她还在上一年级,连乘法口诀都背不全。如今90多岁了,她依然记得小学课堂上被点名的窘迫。那个年代,念书不成的女孩大多命运已被安排好。母亲逼马静芬相亲,念叨着“不读书就嫁人,不嫁人就炸了你”。马静芬却倔强地说:“我妈妈软弱得很,我不一样。”
听到征兵的号召,马静芬毅然剪去及腰长发,决心参军。在土匪活跃的年代,女性参军不光是政治选择,更是“走出父家”的通道。这位二小姐用双脚走出“不读书就嫁人”的二元困境,给自己开辟出第三条路来。
军队里的物质生活也许不及家里,但精神上却能有更多的独立自主。有一次被连长无故责骂,马静芬据理力争,因为她坚持“(他)冤枉我,我就要说出来”。那年马静芬才17岁,就敢于在男性主导的组织里为自己发声。即便她没读几年书,却天然有种“寸步不让”的自强。
从家庭中的“不愿做听话女儿”,到部队里的“不肯被冤枉的人”,那个二小姐,是马静芬最初的觉醒。她那时还不懂什么是女性主义,但她用行动,争来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选择。
“有点恋爱脑的女人”
如果说少女时期的马静芬,是在原生家庭中争夺自由的“二小姐”,那么走入婚姻后的她,却一度成为那个“有点恋爱脑的女人”。
1955年,马静芬与褚时健领证结婚。三年后,褚时健被下放到条件艰苦的农场。得知消息,马静芬抱着年幼的女儿,主动去农场找丈夫团聚。她甚至将户口从城市转到农村,想着这辈子就在那里过了。她从没想过离婚,全心只想着“一家三口在一起”。
农场的艰苦让她的身体吃不消。每天抱着孩子去上班,走到半路就得停下来歇一歇。夜晚乡野蛇鼠出没,也让她睡不好觉。
即便如此,她也从未在褚时健面前以苦相逼。她选择用沉默包裹丈夫的尊严。正如有张照片里她紧锁眉头的神情,她将所有的苦都咽了下去。那段日子里,她也曾疑惑、压抑。至今仍不时会跟后辈吐槽:“他从来没关心过我……每天只知道干活。”
有人问她,褚时健有没有说过一句体贴话?她想了想,只记得有一回自己被人瞧不起,褚时健低声说:“谁敢,我把他收拾掉。”她笑着补一句:“当然是开玩笑的。”但就是这句“玩笑”,成了她60余年婚姻里最深的“被保护”的记忆。
“那时候,我真是个什么也不懂的糊涂女人,不学习,整天就只知道褚时健关不关心我。”她坦言,“那时候我还没独立,不靠他靠谁?”这话真实得令人心酸。
可她没有困在那个状态太久。接受采访时,她会坚定地说:“没有他对我的改造,就没有今天的我。”她受过委屈,也学会成长。那些被动随行的岁月,最终成了她走向清醒的磨刀石。
命运岔路里重生的马静芬
动荡时代,褚时健从农场调去糖厂,改革开放后,又调到烟厂。就像当年随父亲换城市那样,马静芬每隔一段时间就得适应崭新的岗位,面对全新的挑战。不同的是,经过岁月的磨砺,她不再是那个被动妥协的女子。
《褚时健传》里提到这一段往事。当糖厂准备与蔗渣造纸厂合并前夕,褚时健需要一个文化好、脑子活的搭档,组队提升纸品质量。碍于厂里职工文化水平较低,他想到了太太马静芬。感受到丈夫的信任,马静芬放弃了20多年的人民教师工作,调进纸厂负责检验和化验。此前,她对造纸一无所知,但胜在有股死磕劲。仅仅一个月后,这对夫妻联手改良的纸张品质,甚至震惊了云南省轻工厅。后来到了玉溪卷烟厂,她担任绿化科副科长,一上任便拆除遍布全厂的违建,让厂区环境焕然一新。
她总能在看似无足轻重的岗位上,找到改变的杠杆。当命运再次转弯,她不再是当年亦步亦趋的人生配角,而是能主动开路的合伙人。等到褚时健从监狱出来,两位老人都已年近七旬。这一次,马静芬遇到了最陡峭的学习曲线:她要和褚时健合伙创业。
2002年,夫妻俩在哀牢山上种下了第一批冰糖橙。马静芬回忆说,刚开始橙子种出来“连猪都不吃”。褚时健与技术人员日夜研究种植技术,决定从土壤改起。等到橙子清甜如其名后,马静芬又承担起营销工作,带着橙子跑展销会。当时水果行业里还没“品牌思维”,她灵机一动,打出“褚时健种的冰糖橙”的广告词。简单、直白,却极有说服力。
橙子的销售市场逐渐打开,马静芬的身体却出现新状况。她查出患有直肠癌晚期。检查的时候,她跟医生说:“我不让你们‘判’我的刑,说有三个月、半年、最多一年。我该走,我走了就行了。”医生建议先做六次化疗,她只做了两次便回家调养。
靠着中医、酵素和坚强的信念,她又活了20多年。她说:“癌症多数是被吓死的。一听见检查报告出来就吃不下、睡不着。好人吃不下睡不着都不行,更不用说病人,坚持不了几年就死了。”
与癌症交手过后,她前行的脚步更坚定了。哀牢山上的褚橙庄园是马静芬主导设计施工的。当初,年近八旬的她虽不懂看图纸,却能在一次次现场会上与专业设计师沟通,提出修改意见。
庄园开业大会上,人群簇拥下马静芬走到台上,环顾四周说:“庄园建好了,验收也合格,过去我只能叫褚马氏,从今天开始,我可以叫马静芬了。”这句话说完,全场响起掌声。
褚时健站在台下,后来说她这是跟丈夫“比肩头”。马静芬笑着回忆:“他不是夸我能干,是认可我这个人。我不再只是他背后的人。”
不是因为年轻,而是因为清醒
马静芬93岁了,但她的状态,比许多人活得还要清醒、利落、充满信念。她不想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也不接受“年纪大了就该退休”的人生公式。
“到底什么时候算退休了?我可以告诉你:一天也没有。”面对质疑,她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态。即便年事已高,她仍坚持出席活动。“在台上讲话时,就算我一下倒掉了,也不会怪大家、怪谁请我来。我已经90多岁了,经历过人生百态,我还能发挥我的价值,我很满足了。要是真的起不来了,我应该也可以上天堂啦。”这不仅是对身体极限的无畏挑战,更是一种对使命的主动承担。马静芬是一个不停成长的生命体,哪怕在九十多岁的时候,依然保持着学习、判断和创造的能力。她会在手机上研究种菜方法;她会给年轻人办插花课、拍视频做自媒体;她不让年龄定义自己,也从不因“是个女人”而退让半分。
她没有走一条通往成功的路,而是一步步活成了真正的“马静芬”。
6月9日,恒生科技指数(HSTECH) 样本股调整正式生效,比亚迪股份以 8% 的权重纳入恒生科技指数,中国版 “科技七巨头” 成形。科技七巨头 (Magnificent 7)原指苹果、谷歌、亚 马逊、微软、Meta、特斯拉、英伟达 七家,代表美国科技股核心资产。而随 着比亚迪加入,小米、联想、比亚迪、 中芯国际、阿里巴巴、腾讯、美团已 然形成类比科技七巨头的中国科技 核心资产。中国版 “科技七巨头” 在恒生科技指数中的合计权重接近一半 (48.3%),反映中国核心科技资产 “新 旧交替” 中,AI(人工智能)和 “AI+” (自动驾驶)正冲上潮头。值得注意的 是,在整个恒生科技指数中,AI 成分 占 90%,涵盖了 AI 产业链上中下游, 而包括比亚迪、蔚来、小米在内的 “AI+ 汽车” 则超过 25%。人们一直以来有个 疑问:AI 叫好不叫座,到底会在哪个 垂直领域率先落地并开花结果。现在看 来,形势开始明朗,那就是自动 驾驶。 恒生科技指数由在香港上市的 30 家 最大的科技公司组成,这些企业作为各 领域领军企业,反映了中国科技产业的 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反映了政策所带来的势。中国 在全球范围首倡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 科技创新与产业体系现代化,为此,鼓 励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恒生 科技指数成分股企业享受到国家科技 发展的政策红利,这是潮流背后来自大 势的动力。第二,反映了科技突破的 势。恒生科技指数在中国科技领域不断 取得突破中成长,反映了中国科技正在 美国脱钩抑制中有力崛起,象征着国家 科技发展的运势。第三,反映了市场投 资之势。随着政策利好与科技突破,全 球资金对港股中的科技股的信心在提 升,美国技术封锁无法令全球投资回到 封闭。第四,反映了行业应用之势。恒 生科技指数成分股许多处于人工智能主 要应用领域,中国版 “科技七巨头” 借 势中国大规模、大范围市场的特征开始 显示,找到了自己的比较优势所在。 当然,也要看到,美国版七巨头与中 国版七巨头,在市值上还有量级上的差 距(如图 1 所示)。排在美国七巨头排 名最后的微软的市值,比中国版七巨头 除腾讯之外六家的总和还多;而市值排 名第一的腾讯,比美国排名最后的微软 还差了许多。需要作出更多努力,才能 缩小这种差距。 第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势,不能减 弱,只能增强。英雄不问出处,要给能者 以充分施展能力的空间,激励他们闯寨投 旗,勇立潮头。第二,应为类似 DeepSeek 的基础性突破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保护,像 培育杭州六小龙那样,让藏着的龙、卧着 的虎有龙腾虎跃的充分空间。第三,应将 科技创新与市场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将 “AI+” 推广到更多的垂直领域,形成世 界级的产业生态。利用行业应用上的优 势,拓宽发展的路。
(《恋爱婚姻家庭》2025年7期 [7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