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同
一家三代守护坎儿井的故事,每一页都写满执着、热爱与担当。
2025年夏天,45岁的木拉提在戈壁上又疏通了一条被堵塞的坎儿井暗渠……新疆坎儿井是全球最复杂的地下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5年来,他从跟着父辈掏捞竖井的少年,成长为吐鲁番坎儿井的“活地图”和文物守护者。他在国际会议上讲解坎儿井的智慧,令外国学者发出惊叹。木拉提的女儿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演讲,她的研究论文登上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子刊封面。木拉提一家三代守护坎儿井的故事,每一页都写满执着、热爱与担当。
木拉提是维吾尔族人,1980年出生在新疆吐鲁番的一个小村落。这里自古高温干旱少雨,有“火洲”之称,聪明的古人发明了坎儿井,以此来解决水源问题。从木拉提记事起,坎儿井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木拉提的父亲是村里坎儿井的守护者之一,他小时候就跟着父亲在坎儿井边忙活。父亲告诉他,坎儿井是人们生活的命脉,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对于木拉提来说,坎儿井的构造原理早已熟记于心: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出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低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父亲经常带着木拉提钻入幽深的竖井,检查每一处可能出现的隐患,疏通堵塞的暗渠。2000年,木拉提刚参加工作,便投身坎儿井的相关工作中。当时,他跟着老技术员走遍吐鲁番的村落,开始手绘坎儿井分布图。那个年代,没有先进的GPS定位设备,全靠步行和罗盘辨别方向。
有些废弃的坎儿井藏在戈壁深处,寻找它们只能顺着芦苇丛里的渗水痕迹找。木拉提的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每一次勘探的信息,他指着本子上一处标记说:“你看,这里是英坎儿井,当时寻找它可费了不少功夫,竖井倾斜了15度,暗渠的塌方情况也比较严重。”
木拉提22岁那年,认识了刚分配到文化站的阿依古丽,作为全乡唯一懂汉语的姑娘,她带着扶贫工作组走访村民。木拉提趴在坎儿井的明渠上测量流速,认真地在日志上画着竖井倾斜角度的示意图。两人交谈时,木拉提脱口而出的专业术语,让阿依古丽手中的钢笔顿了顿。
3个月后,他们再次相遇。当时暴风雨冲垮了明渠堤坝,浑浊的洪水裹挟着枯枝败叶奔涌而下。木拉提蹚着齐膝的泥水组织抢险,阿依古丽举着应急灯冲在最前面。当她被湍急的水流冲倒时,木拉提扔下抢险用的铁锹,游过去攥住了她的手腕大声喊:“抓紧葡萄藤!”
经过这场生死考验,两人产生了爱情。阿依古丽下班后,偷偷跟着木拉提学习坎儿井维护技术,起初她总被竖井里的蝎子吓得尖叫,渐渐地,竟能分辨出不同岩层的渗水声了。“你看这芦苇根系的走向。”木拉提把她的手按在井壁上说,“它们指示着地下水的秘密通道。”这时,远处传来坎儿井特有的汩汩水声。
不惧生死守护“地下运河”
木拉提和阿依古丽因坎儿井结缘并牵手。婚后,阿依古丽默默操持家务,让丈夫能全身心地投入守护工作中。每当木拉提遇到困难感到沮丧时,她总是耐心倾听,给予他鼓励和支持。“你是坎儿井的守护者,我们全家都为你骄傲。”妻子的话令他颇感温暖。
木拉提成为高昌区文旅局文物科科长后,他的守护之路更加坚定,每年要进行上百次实地勘查,其实每一次下井勘查都充满危险。
有一年除夕夜,万家团圆之际,木拉提的手机突然响起急促的铃声。“亚尔镇的坎儿井结冰堵塞!”电话那头的村民焦急万分。他二话不说,拎起工具包冲入风雪中。零下15度的严寒中,他趴在冰冷的竖井边,用铁锹敲碎冻结的井沿,进入黑暗的竖井中。
木拉提一点一点清理着结冰和淤塞物,直到凌晨3点,水道终于疏通,清冽的井水喷涌而出,木拉提才浑身湿透地回到家。妻子见了心疼不已,赶忙给他递上一碗热汤。
这样的场景,在过去25年里重复了不下百次。有一次,特大洪水冲毁3处枢纽,木拉提坚守现场36小时;暗渠突发塌方,他带头抢险被碎石划伤手臂……同事们常说:“只要有木拉提在,坎儿井就塌不了。”
除了抢险,日常养护更显匠心。每周3次巡检,木拉提总带着自制“体检工具箱”——竹制探针检测管壁厚度,自制测流仪计算分水比例。在霍依拉坎儿孜村,他发现某段暗渠渗水严重,果断采用“三合土嵌缝法”,将当地特有的红柳枝与黏土混合填塞,既降低造价又延长使用寿命。他抚摸着修复段落的陶片说,这些土办法,都是跟老匠人学的。村民感慨地说:“木拉提比我们更爱坎儿井。“
2009年,国家启动坎儿井保护利用工程,木拉提成为首批技术执行者,他带领团队革新传统工艺,将现代防渗技术与古法掏捞结合。在古渔村修复现场,木拉提坚持每天驻守暗渠洞口,监督工人严格按照“卵形涵加固法”操作。看到工人图快用碎石填补裂缝,他当场叫停。“每条管壁的裂痕都需要定制陶片修补,误差不能超过0.5毫米。”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态度,让7期工程累计修复77条坎儿井,12条濒临干涸的古渠重现清流,灌溉面积增加3000余亩。
坎儿井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地下水利工程,被誉为新疆的“地下运河”,总长度曾达5000多公里,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木拉提深知,守护坎儿井不仅仅是让它继续发挥灌溉功能,更要将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传承下去。
2019年,木拉提推动建设坎儿井博物馆,而博物馆的地基,正是当年他参与修复的琼坎儿井明渠遗址。在这里,游客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坎儿井的结构和建造过程,感受先辈们的智慧和艰辛。木拉提轻轻擦拭着陈列的百年掏沙工具,这些坎土曼、油灯、藤筐,每一件都带着坎儿井的记忆。博物馆开放后,日均接待300余名游客,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收入激增。
更具远见的,是木拉提主导实施的“坎儿井保护+乡村旅游”项目。他将修复后的琼坎儿井明渠改造成景观水道,两岸种上葡萄藤,涝坝周边建起民俗文化广场。该项目让坎儿井周边村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热西提·铁木尔的家就在坎儿井旁,以前井水只能用来浇地,现在游客们围着坎儿井拍照打卡,他的小院成了热门打卡点,年收入20多万元。
2022年,坎儿井博物馆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当地村民人均增收8000多元。木拉提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欣慰。他觉得,坎儿井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让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让千年坎儿井焕发新活力
木拉提至今难忘,父亲临终前递给他一把铜制测量尺,并叮嘱:“坎儿井养活了我们,你要护好。坎儿井不是管子,是会呼吸的生命体。”这成了木拉提坚守一生的事业动力,也成了这个家庭代代相传的信念。
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木拉提的女儿也对坎儿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积极加入坎儿井保护志愿者队伍,利用节假日给游客们讲解坎儿井的故事。她想把爸爸做的事情继续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和保护坎儿井。看着女儿的成长与担当,木拉提觉得坎儿井的守护精神得到了延续和传承。
坎儿井不仅是吐鲁番的生命线,更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木拉提在传承的基础上,提议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坎儿井的数据库,通过三维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让人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坎儿井的内部结构和运行原理。
木拉提的女儿考上新疆大学,临走时行李箱里装着爸爸手绘的坎儿井结构图册,图册扉页上写着“守护者传承人”。
有一次,木拉提全家参与了抢救五道班坎儿井的直播活动。在镜头前,阿依古丽即兴改编了十二木卡姆唱段:“暗渠流淌千年智慧,井口盛开现代科技花……”弹幕瞬间炸开,清华大学水利系的教授在线请教陶管黏合配方。木拉提边比画边解说竖井加固新技术,女儿则用流利的英语向海外网友介绍这项世界文化遗产。
2025年4月的一个晚上,木拉提全家围在一起进行直播,女儿展示着刚破译的清代坎儿井契约文书:“看这个印章,证明当时就有民用水权交易机制……”阿依古丽端出藏了20年的嫁妆陶罐,里面装着历代守护者记事泥板拓片;木拉提掏出手机,播放着刚接收的卫星遥感图像——坎儿井水系在月光下泛着幽蓝的光泽,像极了初遇那晚阿依古丽眼中的倒影。
在木拉提的卧室里,挂着3幅不同风格的坎儿井结构图:父亲留下的羊皮纸手稿、木拉提绘制的CAD工程图、女儿制作的3D打印模型。阿依古丽常戏称这是“坎儿井家族表情包”。最神奇的是,木拉提发现父亲当年标记的几处“水脉敏感区”,竟与卫星探测的地下水位关键节点高度吻合。
这种传承在日常生活里化作无数细节:木拉提教会女儿辨认芦苇株龄时,顺道讲起过去坎儿井纠纷调解案例;阿依古丽用传统玫瑰花酱制作工艺,启发女儿开发文物保护涂料。
这种传承,让坎儿井的话题走进了各种大场合。木拉提曾在国际会议上讲解坎儿井智慧,令外国学者不禁发出阵阵惊叹;阿依古丽在新疆妇女大会上分享过自己的家庭故事;女儿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演讲中说:“坎儿井教会我,最伟大的人类文明工程都是用最谦卑的姿态融入大地。”
25年来,只要发现井水异常,村民们就会马上给木拉提打电话。2025年五一期间,木拉提又疏通了一处戈壁滩上堵塞的暗渠,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如今,在木拉提的带领下,当地已有108条坎儿井恢复活水,第8期保护工程即将启动,6条濒危坎儿井被列入抢救名单。木拉提常说:“坎儿井就像吐鲁番的毛细血管,只要水流不断,绿洲就有生机。”
木拉提一家三代人用自己的坚守,让古老的坎儿井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