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绍卿
一支枪支撑一场世界著名战役的胜利,被志愿军称为“功勋枪”,一座文化宫铭记这支枪和它的制造者。它便是50式冲锋枪,那场战役叫上甘岭战役。这座文化宫,由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写匾额……
50式冲锋枪
闪耀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枚枪械徽章的荣光
用50式冲锋枪立功的志愿军英雄数不胜数,他们把这支枪称为“功勋枪”。特级英雄、特等功臣杨根思,特级英雄、特等功臣黄继光,一级英雄、特等功臣邱少云,还有那么多一级英雄、特等功臣等。邱少云壮烈牺牲时,任凭烈火烧身,而把他的枪压在身下,带有战火灼痕的枪,现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美国墨菲拍卖行和世界许多枪械收藏家都收藏50式冲锋枪。最能打动收藏家的是刻在机匣上的“五〇式”和“626”这2个标识。
这2个再简单不过的标识,闪耀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枚枪械徽章的荣光。
即将到来的艰苦,将创造奇迹
1950年仿苏式PPSh-41的样枪在沈阳完成基本定型,经上报毛主席批准,命名为“1950年式7.62mm冲锋枪”,简称50式。
同年冬天,当志愿军战士爬冰卧雪与美军激战长津湖时,50式国产化生产线,正秘密从沈阳迁往黑龙江北安。临危受命,1600多名迁移人员,可能想过离开大城市,举家投身北大荒的艰苦,但不会想到即将到来的艰苦会创造奇迹。
迁入地北安,比沈阳寒冷太多。在这个极境寒地的小城,没有任何工业设施。迎接搬迁队伍的是他们从未见过的滴水成冰和几个日军投降后留下的破旧兵营,而这样的兵营,在当时已是难得一求。
志愿军与敌人的武器相比差距太大,1951年1月,毛泽东主席做出批示:“沈阳、北安两厂冲锋枪产量,须以不惜代价保障”(摘自《彭德怀回忆录》)。
2020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纪念章中心的图案是志愿军战士手持50式冲锋枪
就这么穷,就这么急,就这么责任重大
那就拼命呗!一切都在滴水成冰中白手起家。没有搬运机械设备,就人拉肩扛,用人工绞盘拽,用人拉爬犁、马拉爬犁搬运。任凭狂风暴雪,任凭寒风刺骨,1500多台机器,3000多吨钢材,在极端天气下硬生生地靠着人力一点点、一件件从车站运进厂区。然后,利用旧兵营,一边修建厂房,一边修复、安装、调试机器设备。
最难的是没有原始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工装工艺更是想都别想。等是等不来的,人家不给你。也没有什么专家,只有靠群策群力。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有图纸,技术人员就使用枪的零部件手工逆向测量绘制图纸。一个算式往往要写几页纸。测量时为了不让室外寒冷的天气影响卡尺精度,技术员就把卡尺放在心口上保温。如此这般精细地绘制了所有零部件的图纸,完成了上千道加工工艺、工装设计加工。也就是从那时起,工厂的职工形成了一种贯穿一生的工匠习惯。
临危受命,所有人都在同时间赛跑,“我们多流汗,战士少流血”。生产线就是战火纷飞的“火线”,眼熬红、手磨烂,不完成任务不下“火线”。有多少人被冻伤,有多少人手掌磨破了一遍又一遍,有多少人连续几天几夜绘制图纸,没人统计,也无法统计。“车间就是战场”,拼命也要拿下50式。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的造枪过程,世界军工史从未有过。
困难是惊人的,军工战士的毅力和建设速度更加惊人。仅仅45天,一条完整的50式批量生产线就初步建成。
仅仅7个月,在物资极端匮乏、生产技术落后、天气恶劣的条件下,50式完成了从搬迁到建设到试生产到生产的全过程,这样的速度,哪怕放到现代化的今天来看,也是令人震惊感叹的。
1951年6月,50式冲锋枪下线了
当第一批凝聚着毅力、智慧和同仇敌忾的2628支冲锋枪送到前线时,抚摸着祖国制造的崭新枪支,志愿军战士们心花怒放:我们有自己的枪了!再试试它的杀伤力,近战火力比美国M1卡宾枪还猛,它射速快、轻便、宜于携带,所以战士们叫它一支枪。
一支枪上了战场,626厂的名号也确定下来,这个闪烁40余年军工光芒的名号第一次刻在了50式上。
创造出一个个战争奇迹
你研读过那张英雄们欢呼上甘岭战役胜利的经典照片吗?你知道此役中,志愿军装备量最多、作用最强的轻武器是什么吗?
此役之前,已累计有25万多支50式装备了志愿军,配备比例非常高。
上甘岭实战中,面对敌人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每秒6发炮弹的狂轰滥炸,志愿军以视死如归的精神,利用坑道,用冲锋枪的轻便、火力密集的特点,同敌人进行殊死的近身战、夜战,创造出一个个战争奇迹。
“上甘岭特功八连”,装备了大量的50式。最极端时,连长李宝成身边只有5名战士。没有吃,没有喝。他们以惊人的勇气,用“坑道+冲锋枪+手榴弹”的近战组合,与敌人浴血奋战43天,连续坚守坑道14天,歼敌1700余人。
与敌人的反复争夺往往是这样:白天敌人依靠飞机大炮占领了高地,晚上志愿军用冲锋枪夜袭,又夺回高地。你打你的飞机+大炮+坦克,我打我的坑道+冲锋枪+手榴弹。
一级英雄孙占元在一次反击中,率领突击排使用14支50式,连续突破敌人2个火力点,仅孙占元一人就击毙16名敌人。
一级英雄胡修道用50式冲锋枪和机枪,一人独守两个阵地,一人一天歼敌280多人,被封为“战神”。
功勋枪立下的功勋太多了!
当志愿军占领上甘岭时,勇士们齐刷刷地高举50式,同特功八连那面381个弹孔的红旗一起,欢呼胜利。历史的快门定格了史诗般壮丽的场面,也定格了50式的功不可没。
英雄们高举50式冲锋枪,欢呼上甘岭战役胜利
“50式冲锋枪,真是本领强,连打三十发,灵巧又响亮,赛过歪把子机关枪。祖国人民造,跟咱上战场,冲锋把敌杀,一起保家乡,我爱我的50式冲锋枪”。战士们用自编的歌曲,表达他们多么喜欢和需要50式。更有人这样形容:“北安一支枪,胜过十万兵”。
50式在抗美援朝作战中立下赫赫战功,枪响之处迸出照亮史册的光芒。但是,由于兵工厂的严格保密,隐藏了它的光芒,并且一隐藏就是几十年。然而,志愿军知道,战场知道。
中央也知道,中国可以以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决定战争了,那种看别人脸色行枪械之事的年代,一“枪”不复返了。
中央军委迅速做出决定:重奖庆华(国营626厂)。非常时期,国家重奖对庆华是莫大的肯定。叫杰出贡献奖一点不为过。
巨额奖金很快拨付到工厂。
奖金应该怎么用?
庆华又站在了历史的潮头。此时,文化宫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盛行。国内则仅仅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里有文化宫,工厂文化宫一座也没有,全国人民都向往有文化宫的生活。
那就建一座文化宫,建一座在中国还没有先例的工厂文化宫。
当时的工厂又是什么情况呢?一方面,大部分工人住宅和厂房都还是日本兵营改建的。另一方面,许多工人还是文盲,文化水平亟待提高。就这样,一座辉煌的、中国第一个新建的工厂文化宫,跃然北国边陲小城。
文化宫的建筑格局延续了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理念,采用俄式风格并加入了中国元素。
其外观独特壮丽,“粘毛灰”技法(可能失传了)装饰的外墙面,如万朵水泥花(尖而细的水泥摸上去很扎手,小时候常常去把它的尖细磨掉)突然静止在墙体上,呼之欲出,简约中透着艺术的灵性(经过多次维修,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正面仿佛是一台浅灰色的手风琴,窄而高的朱红框玻璃窗,宛如手风琴的键盘。文化宫顶部呈“山”字形,与整体格局形成“西琴中骨”的混搭美感。又诠释了整体格局以“山”字对称。
它的内饰也特别考究,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进入朱红色的正门,是明亮的门厅,四根粗大的黄色花岗石石柱和花岗岩粒石地面,让所有光顾它的人,立刻就有了走入宫殿的感觉。观众厅分上、下两层,有2496个座席。西式舞台宽阔高挑,舞台口两侧是两条雕梁画栋技法的腾龙,并配中国传统宫廷画廊图案装饰。台前下方是一个可以容纳中型乐队的乐池。华丽而巨大的宫灯,自演出大厅墨绿色的穹顶中央从天而降,演出大厅尽显雍容华丽、灯火辉煌。坐在一排排木制折翻式座椅上,就仿佛置身宫廷观看演出,职工当家做主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宫灯上部以和平鸽做装饰,寓意“为和平而军工”。大厅两侧与门厅构成的U形回廊,是职工学习文化、技术交流、举办各种展览和职工业余娱乐生活的场所。每一名职工家属都在文化宫接受过文化、技术、艺术的熏陶。
这样的建筑,别说所有小县城独此一座,就是在大城市也是难得一见。
文化宫1952年始建,1953年落成,建设速度也相当迅捷。
时值抗美援朝战争即将结束,朱德总司令要亲眼看看,是什么样的厂、什么样的人、这么快就造出功勋枪?视察期间,工厂领导请他老人家为文化宫题写匾额,他欣然命笔。总司令书写的文化宫三个大字苍劲朴拙,配以铁红颜色,正与军工气质相契合,使50式的故事更丰富、更硬朗,堪称军工文化中“枪杆子”与“笔杆子”独一无二的经典结合。
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
中国版冲锋枪因战争极速而生,又极速在不到两年半时间为志愿军贡献出358621支枪,成为立国之战留下的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
由此一枪,赋予了新中国自主研发武器的信心和经验;由此一枪,仿研枪械国产化一路高歌;由此一枪,中国枪械有了40余载的庆华时代,她功勋卓著地为中国军力奉献出900多万支枪。这些枪,打胜了每一次对外战役;这些枪,遍布每一个边防哨卡。
穿越时空的文化宫以其高大的身躯和几经沧桑的时代感,承载着岁月的厚重,记录了庆华厂用默默无闻的足迹写下的不朽篇章。
编辑/曾振宇
(《轻兵器》2025年9期[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