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资源推荐 > 新刊推荐
牵住塑料污染治理的“牛鼻子”(2025/10/4)
发布时间:
期刊架位号【8481】

    在塑料行业,通过全面构建循环经济模式,有助于形成塑料包装循环经济体系,对应对气候变化和塑料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是全生命周期解决塑料污染的“牛鼻子”   

  文 | 《中国报道》记者 王金臣  

  塑料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因处理不当,其带来的海洋污染、土壤污染、微塑料污染等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  

  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025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终结塑料污染”,旨在动员各国共同落实并推广塑料污染解决方案。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塑料污染防治,相关举措取得积极成效。”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周国梅在“2025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上表示,我国持续发力推动塑料污染防治。通过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发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等举措,我国确定1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以及8个特殊地区,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同时,我国积极推动固废减量和循环再利用治理、落实化学品和新污染物管控,为塑料污染防治提供助力。  

  持续推动源头治理  

  从出台最严“限塑令”、禁止过度包装,到提出“以竹代塑”,近年来,我国在源头上治理塑料污染下足了功夫。  

  我国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指出,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和模式。其中,“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等具体措施影响甚广。  

  《“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提到,到2025年,塑料污染治理机制运行更加有效,地方、部门和企业责任有效落实,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末端处置全链条治理成效更加显著,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在源头减量方面,商品零售、电子商务、外卖、快递、住宿等重点领域不合理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现象大幅减少,电商快件基本实现不再二次包装,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达到1000万个。  

  青合循环经济与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蒋南青对《中国报道》记者说:“循环经济的3R原则是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从优先级来看,最高级别是减量化,即减少、尽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比如减少使用塑料袋、外卖盒和奶茶杯等。因为这些一次性塑料制品难以回收,对生物多样性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在政策指导下,各地大力推广“限塑令”,引导商超、外卖行业减少塑料包装,并鼓励消费者使用可重复使用的环保购物袋、纸质吸管和可降解包装,从消费端减少塑料污染源。同时,推动企业优化包装设计,减少过度包装,提高包装材料易回收、易再生性,从源头上减少塑料制品的生产和使用。  

  塑料产品的减量化和轻量化是实现减塑的有效途径。以500毫升瓶装水PET瓶为例,经过技术创新,近年来矿泉水瓶不断“瘦身”,重量从20克左右变成现在的15克左右,部分轻量瓶甚至更低。从生产成本来看,轻量化瓶也极具优势。据了解,饮料瓶的生产成本中,PET原材料可以占到70%,包装的克重对饮料瓶成本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塑料产品的减量化和轻量化属于产品设计范畴,在设计之初就需要考虑减量化。但过度轻量不利于回收,单纯追求轻量化也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王永刚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说,“去年,我们推出的易回收和易再生设计标准得到国标委的支持,目前正在制定中。就我们自身而言,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此外,在塑料污染治理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主动选用环保产品、旅行时自带洗漱用品、拒绝过度包装商品,逐渐形成了绿色消费新风尚。  

  推动塑料循环再生产业发展  

  在被称为北京“最大绿肺”的温榆河公园内,由“青山公益城市森林”项目改造的绿地以及园内设施吸引了众多游客观赏游玩。园内一把名为“躺平听鸟椅”的休憩设施最受欢迎。据了解,椅子的绳网部分由1093个回收的塑料餐盒再生制成,实现了碳减排40.7公斤。除了这把“躺平听鸟椅”,温榆河公园的科普导览及休憩设施,都用到了由塑料餐盒回收制成的零废弃材料。  

  这些随处可见的回收制品,是我国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一个缩影。  

  2024年2月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建成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质量显著提高,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总体居于世界前列。  

  在塑料行业,通过全面构建循环经济模式,有助于形成塑料包装循环经济体系,对应对气候变化和塑料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是全生命周期解决塑料污染的“牛鼻子”  

  《2025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废塑料回收量约为1950万吨,同比增长2.6%。根据2019年至2024年的数据,我国废塑料回收量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3%,预计2025年废塑料回收量将突破2000万吨,年增速继续保持在4%—5%。  

  “塑料污染本质上并非源自塑料本身,而是管理、处置和回收机制的缺失。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末端处理和回收,以及生活垃圾的处理,以防止环境污染。”王永刚表示,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覆盖面广、规模庞大的塑料回收体系,回收率接近31%,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且拥有从废塑料回收到再生利用,再到产品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今年5月份发布的《2023-2024塑料餐盒回收再生调研报告》显示,我国聚丙烯(PP)塑料餐盒回收再生水平显著提升,2023年回收率达29.6%,已形成“企业主导+政企协同+技术驱动”的中国特色治理模式。从物质流向看,40%的废弃餐盒来自社区生活源,60%来自工商业综合体;再生材料中,29%应用于包装行业,15%、13%、12%分别进入汽车、电子电器、家居领域,高值化应用占比较2020年提升6%,打破传统低端应用局限。  

  蒋南青认为,当前,减少塑料废弃物的理念已不仅限于简单处理一次性塑料垃圾,应更关注通过塑料的循环再生,形成更佳的产业。这不仅是一种能推动经济发展的经济商业模式,还能减少废弃物,降低碳排放,并增加经济效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目前,我们正在推动物流包装的改革,鼓励包装服务业将物流包装视为服务行业,探索如何回收和循环利用。同时,对于服装等大量使用塑料的产品,我们也在研究如何在废弃后尽可能地再利用,而不是焚烧或填埋,这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方向,即纺织和包装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塑料制品的环境成本往往由社会和政府承担,而不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负担。应对塑料污染,对生产者施加责任,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可有效促使其减少塑料的使用。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循环经济政策。此制度要求生产者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包括设计、生产、消费、回收和处理等环节,都应承担环境保护责任。  

  蒋南青介绍,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通过引入“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将环境成本内化,使生产者在经济上对其产品的环境影响负责。这一机制不仅可以推动生产者改进生产工艺和产品设计,减少塑料废弃物的产生,还可以为回收和处理废弃物提供资金支持,从而减轻政府和社会的负担。  

  据了解,德国自引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以来,至2019年,所有包装废物的回收率已达67%,其中塑料包装的回收率为42%;日本通过实施严格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现了2021年PET瓶93%的回收率;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自2014年引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以来,塑料包装的回收率达到78%,并为地方政府节省了超过4亿美元的废物管理成本。  

  这些成功案例表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塑料废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能为政府和企业创造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蒋南青认为,有必要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从塑料包装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全方位改变,从而构建从生产到使用,从回收到循环的闭环,推动减塑工作走实向深。若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来处理回收物品,这些塑料就无法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导致回收流程无人问津。这意味着,执行回收行为本身需要成本。目前,部分行业实现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以利润补贴前端,但对于尚无法构建有效再生闭环的行业,则需要政策补贴来驱动。  

  王永刚表示,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并非仅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涵盖了多种选择和探索的可能性。以奶茶杯为例,通过产品设计使奶茶杯能够独立完成回收过程,或是能够被餐盒回收体系接纳,从而解决回收问题。这样,就不需要奶茶杯企业单独承担资金投入或其他额外费用。  

  然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实施也面临诸多挑战。全球各地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在设计和执行方面存在差异,增加了跨国企业的合规复杂性。此外,部分生产商可能会试图逃避责任。同时,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成功还依赖于消费者的积极参与,需要公众增强环保意识,正确回收和处理塑料制品。

6月9日,恒生科技指数(HSTECH)  样本股调整正式生效,比亚迪股份以  8% 的权重纳入恒生科技指数,中国版  “科技七巨头” 成形。科技七巨头  (Magnificent 7)原指苹果、谷歌、亚  马逊、微软、Meta、特斯拉、英伟达  七家,代表美国科技股核心资产。而随  着比亚迪加入,小米、联想、比亚迪、  中芯国际、阿里巴巴、腾讯、美团已  然形成类比科技七巨头的中国科技  核心资产。中国版 “科技七巨头”  在恒生科技指数中的合计权重接近一半  (48.3%),反映中国核心科技资产 “新  旧交替” 中,AI(人工智能)和 “AI+”  (自动驾驶)正冲上潮头。值得注意的  是,在整个恒生科技指数中,AI 成分  占 90%,涵盖了 AI 产业链上中下游,  而包括比亚迪、蔚来、小米在内的 “AI+  汽车” 则超过 25%。人们一直以来有个  疑问:AI 叫好不叫座,到底会在哪个  垂直领域率先落地并开花结果。现在看  来,形势开始明朗,那就是自动  驾驶。  恒生科技指数由在香港上市的 30 家  最大的科技公司组成,这些企业作为各  领域领军企业,反映了中国科技产业的  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反映了政策所带来的势。中国  在全球范围首倡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  科技创新与产业体系现代化,为此,鼓  励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恒生  科技指数成分股企业享受到国家科技  发展的政策红利,这是潮流背后来自大  势的动力。第二,反映了科技突破的  势。恒生科技指数在中国科技领域不断  取得突破中成长,反映了中国科技正在  美国脱钩抑制中有力崛起,象征着国家  科技发展的运势。第三,反映了市场投  资之势。随着政策利好与科技突破,全  球资金对港股中的科技股的信心在提  升,美国技术封锁无法令全球投资回到  封闭。第四,反映了行业应用之势。恒  生科技指数成分股许多处于人工智能主  要应用领域,中国版 “科技七巨头” 借  势中国大规模、大范围市场的特征开始  显示,找到了自己的比较优势所在。  当然,也要看到,美国版七巨头与中  国版七巨头,在市值上还有量级上的差  距(如图 1 所示)。排在美国七巨头排  名最后的微软的市值,比中国版七巨头  除腾讯之外六家的总和还多;而市值排  名第一的腾讯,比美国排名最后的微软  还差了许多。需要作出更多努力,才能  缩小这种差距。  第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势,不能减  弱,只能增强。英雄不问出处,要给能者  以充分施展能力的空间,激励他们闯寨投  旗,勇立潮头。第二,应为类似 DeepSeek  的基础性突破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保护,像  培育杭州六小龙那样,让藏着的龙、卧着  的虎有龙腾虎跃的充分空间。第三,应将  科技创新与市场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将  “AI+” 推广到更多的垂直领域,形成世  界级的产业生态。利用行业应用上的优  势,拓宽发展的路。
  (《时政民生2025年7期[8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