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资源推荐 > 新刊推荐
云南洱海:守护玉洱银苍(2025/10/1)
发布时间:
期刊架位号【8460】

  冰清玉洁着薄纱,一湖静水一湖花。盛夏的洱海,清澈的湖面倒映着苍山雪影,海菜花在水中绽放,渔船划过水面惊起一群水鸟。这片被大理人视作“母亲湖”的高原明珠,曾因污染失去光彩,如今重焕生机,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篇章。  

  十年治污,再现洱海自然美景  

  迎着清晨的阳光,身穿深蓝色马甲的严炳其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蓝藻暴发的时候,水面像铺了层绿油漆,腥臭味能飘到几里外的村子。”严炳其蹲在岸边,手里捻着一株刚打捞上来的水草,“10年前我刚做管理员的时候,每天打捞上来的水草有两吨重,现在一天也就一两百斤,你看这水,都能瞧见水底的石头哩。”  

  一年365天,严炳其带着滩地管理队和蓝藻应急队的队员忙碌在湾桥镇的各个库塘、沟渠以及洱海边,他们手拿打捞工具,或是打捞漂浮物、捡拾垃圾,或是清理杂草淤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洱海边总能见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地处澜沧江、金沙江和元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的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上世纪90年代,随着洱海流域经济发展、人口聚集和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洱海由贫营养湖泊向中营养湖泊再到富营养湖泊演变,水质急剧下降。几次暴发全湖性蓝藻,水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保护洱海迫在眉睫。  

  洱海的“病”,源于人湖关系的失衡。流域内近百万人口的生产生活污水、沿湖农田的过量化肥和农药、客栈餐馆的无序排放,都让这片高原湖泊不堪重负。2015年,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大理州”)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的攻坚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保障入湖河流的水质。大理州科学划定洱海湖滨生态红线和湖泊生态黄线,严格落实洱海流域“三区”管控,对沿湖15米范围内的1806户、7270人实施生态搬迁,建成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真正实现了“人退湖进”的历史转变。  

  为了锁住污染源,大理州下了大功夫:洱海流域共建成5743公里污水收集管网,相当于从大理到北京距离的两倍;14.9万个化粪池、20座污水处理厂遍布洱海流域,构建起覆盖全流域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  

  “我们这里有全国最大的‘绿色粪坑’,因为洱海流域的畜禽粪便都汇集到了这里。”云南顺丰洱海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总监吕汉华告诉记者,畜禽粪便、生活污水、餐厨垃圾以及流域农作物秸秆、枯死水草等各类有机废弃物在车间经过分拣、挤压、发酵等工序处理后,实现化废为宝,生产出生物天然气、氢能及有机肥料、生物有机肥料等多类产品,不仅可以满足云南省内使用,还远销河北、山东、甘肃等多个省份,以及缅甸、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如今的洱海,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全部达标,总磷浓度降至0.019毫克/升,降幅达44%。“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再现。  

  生态变现,绿水青山长出“金叶子”  

  “现在是水稻育穗期,如果10月份再来,就能赶上水稻丰收的时候。”大理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村民何利成指着稻田里齐腰深的稻禾对记者说。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稻穗在风中微微颔首,泛起层层绿浪。记者眼前这片850亩的稻田,是他从客栈经营者转型绿色种植户的“战场”,也是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一块试验田。  

  何利成的人生轨迹,恰是洱海生态价值转化的缩影。早期他曾以打渔和经营鱼塘为生,后来为响应洱海环保政策,在拆除养鱼网箱后,他开起了古生村首家客栈,年收入达20余万元。  

  随着洱海保护治理不断深入,何利成家的客栈也被拆除了一部分,他继而承包起了稻田,成为绿色水稻种植户,还主动将土地作为村里的试验田,参与施用不同肥料对作物和土壤影响的研究,为洱海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科学数据。  

  “现在搞绿色种植,就是想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保护洱海出份力。”何利成说,环湖生态廊道修起来以后,洱海变美了,村里也比之前整洁了,来这里参观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游客来不光是看风景,还爱买咱这绿色大米、生态蔬菜。”何利成说,“现在村里搞绿色种植、开特色民宿的越来越多,大伙儿都明白,护住了这山这水,就等于守住了‘金饭碗’。”  

  在顺丰洱海环保公司的展厅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各类有机肥产品。"这些‘废物变的宝贝’,每年能创造6亿元产值。"吕汉华告诉记者,经过环保转化,当地不仅有效解决了污染问题,也为养殖户们带来了经济收入。  

  如今的洱海生态廊道,已经成为云南最火的“打卡地”之一。2024年,大理州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11003.79万人次,同比增长15.46%;旅游收入达到1716.63亿元,同比增长7.06%,大理州“苍山洱海”成为生态旅游的金字招牌。  

  夕阳西下,严炳其划着小船在湖面清理水草,船桨搅动的涟漪里,苍山雪峰与岸边村落交相辉映。从蓝藻满湖到海菜花重开,洱海的10年蝶变,正是当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样本。

6月9日,恒生科技指数(HSTECH)  样本股调整正式生效,比亚迪股份以  8% 的权重纳入恒生科技指数,中国版  “科技七巨头” 成形。科技七巨头  (Magnificent 7)原指苹果、谷歌、亚  马逊、微软、Meta、特斯拉、英伟达  七家,代表美国科技股核心资产。而随  着比亚迪加入,小米、联想、比亚迪、  中芯国际、阿里巴巴、腾讯、美团已  然形成类比科技七巨头的中国科技  核心资产。中国版 “科技七巨头”  在恒生科技指数中的合计权重接近一半  (48.3%),反映中国核心科技资产 “新  旧交替” 中,AI(人工智能)和 “AI+”  (自动驾驶)正冲上潮头。值得注意的  是,在整个恒生科技指数中,AI 成分  占 90%,涵盖了 AI 产业链上中下游,  而包括比亚迪、蔚来、小米在内的 “AI+  汽车” 则超过 25%。人们一直以来有个  疑问:AI 叫好不叫座,到底会在哪个  垂直领域率先落地并开花结果。现在看  来,形势开始明朗,那就是自动  驾驶。  恒生科技指数由在香港上市的 30 家  最大的科技公司组成,这些企业作为各  领域领军企业,反映了中国科技产业的  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反映了政策所带来的势。中国  在全球范围首倡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  科技创新与产业体系现代化,为此,鼓  励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恒生  科技指数成分股企业享受到国家科技  发展的政策红利,这是潮流背后来自大  势的动力。第二,反映了科技突破的  势。恒生科技指数在中国科技领域不断  取得突破中成长,反映了中国科技正在  美国脱钩抑制中有力崛起,象征着国家  科技发展的运势。第三,反映了市场投  资之势。随着政策利好与科技突破,全  球资金对港股中的科技股的信心在提  升,美国技术封锁无法令全球投资回到  封闭。第四,反映了行业应用之势。恒  生科技指数成分股许多处于人工智能主  要应用领域,中国版 “科技七巨头” 借  势中国大规模、大范围市场的特征开始  显示,找到了自己的比较优势所在。  当然,也要看到,美国版七巨头与中  国版七巨头,在市值上还有量级上的差  距(如图 1 所示)。排在美国七巨头排  名最后的微软的市值,比中国版七巨头  除腾讯之外六家的总和还多;而市值排  名第一的腾讯,比美国排名最后的微软  还差了许多。需要作出更多努力,才能  缩小这种差距。  第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势,不能减  弱,只能增强。英雄不问出处,要给能者  以充分施展能力的空间,激励他们闯寨投  旗,勇立潮头。第二,应为类似 DeepSeek  的基础性突破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保护,像  培育杭州六小龙那样,让藏着的龙、卧着  的虎有龙腾虎跃的充分空间。第三,应将  科技创新与市场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将  “AI+” 推广到更多的垂直领域,形成世  界级的产业生态。利用行业应用上的优  势,拓宽发展的路。
  (中国经济周刊 2025年15期 [8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