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架位号[8494] 期刊架位号[8494]](./W020240330485896153320.jpg)
■文\本刊编辑部
附近500米的空间似乎总是在无意间被我们忽视,例如我们不知道每天打招呼的保安大叔老家在哪里,每天早上跟我们坐同一趟电梯的邻居是做什么工作的,小区门口的卖菜摊和小店、摊主和打工人与自己有什么样的联系。
这样的生活方式或许是最高效、最“舒服”的,和附近隔绝开,固然可以逃离“无效社交”,但又让人陷入无所不在的“精神内耗”。所以,人类学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项飙提出了“重建附近”的一种方式,号召我们从个体出发,关注身边的“最初500米”。他说:“每个人都去关注身边的人,去看第一个把我和更大的世界联系在一起的500米,不一定和他们交成朋友,光是能够停下来说几句话,知道他们的生活安排和自己的生活安排怎么不一样,对不同生活的人群有更多的同理心,就够了。”
从身边的500米出发观察生活,我们不一定要买张飞机票去北岛或者北海道,才能让自己重新爱上生活,“附近”已足够让我们细细赏味。
例如直译为“城市漫步”的Citywalk,能成为当下很火的一种旅游方式,不是没有缘由的。相比于高强度、打卡式的“特种兵旅游”,扎堆排队的热门景点跟团游,在城市漫步不仅低碳、环保,更能慢悠悠地感受城市美学,沉浸式地体验街巷和公园的人文历史、最地道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挖掘到城市的深层历史脉络,可谓一砖一瓦皆是史,一草一木总关情。城市漫步有很多种方式,除了解读历史文脉的文化行走,也可以是一种很新的遛娃方式,带着孩子去公园寻找雨后爬出来的蜗牛,用识花软件认识身边的花花草草;还可以是一种很随机的餐后散步,目之所及是芸芸众生的烟火温暖,是一颗种子随风飘荡在墙头上长成了一棵树,是街头补鞋匠一针一线中的匠心……我们可以借此发现平时没留意到的生活细节,用行走与社区建立起新的联系。
很多年轻人在“重建附近”的实践中打开了新世界。春节返乡的大学生参加“村晚”,看到了家乡的新变化,不仅是家乡建设、卫生改造、生态保护、社区治理等方面的“更新”,还有村民内在精神风貌的“焕新”;社区的“青年之家”里,青年人被聘为社区治理的“合伙人”,以主人翁的身份走进网格,收集民情、民意,反馈城市建设的好建议、好想法;投身社区营造行业的年轻人,建立小区互助会,基于人们不同需求而创立项目以及社群,把身边的人和事都链接起来,不仅让身有了家,心也有了家……
现代社会,每个人变得又宅又忙,点赞之交太多,真实的社交逐渐稀缺。也许,最有力量的打开方式并不是让自己有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是从看见附近的风景和人开始,从“最初500米”延伸开来,连接一个更大的世界。去享受这样的日常冒险吧,像是在精确世界有意为之的一次迷路,放弃对快捷功效的追求,将行进的方向交给沿途中吸引你的风景和人。
(《风流一代·青春》2024年3期 期刊架位号 [8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