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峰
读书到底是很负担的事,还是很快乐的事?引起我会思考这个问题的是最近的两条消息。一是,2014年5月17日大众日报上一篇题为《读书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文章,对近年来青年人读书呈下降趋势表示担忧,文中还举例说:清代名臣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最终提出了“经典的厚重与丰实,也注定了阅读的艰难与沉潜”的悲观看法。把读书说得很沉重,恨不得等同于古人的负薪苦读、悬梁刺股,把读书说得很可怕,很是负担。二是,2014新浪4月好书榜的发布,其中有《陌生的中国人》、《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他人的脸》、《君主立宪之殇》、《无缘社会》、《技术的本质》等10部著作,我感觉,所列的入围图书,面孔大多显得太严肃了,好像也体现不出阅读这些书的快乐在哪里。
回想起我自己从年少时喜爱读书,之后慢慢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的过程,其实真正的阅读就应该从快乐轻松阅读开始。我从小爱看小人书,不要小看这个小人书摊,积少成多,我基本上读完了我喜欢看的书,相当于学校学习之外的“第二课堂”。而我因为摆小人书摊的缘故,也养成了从小爱读书的习惯,为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想,我今天能坐在嘉宾的位置,这也许与我小时多看了不少小人书有点渊源关系吧!
金陵图书馆在努力推进快乐轻松阅读中,有两项工作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一是“朗读者”志愿者:有声读物的再创作和推广,在争取到知名作家著作授权的前提下,将优秀文学作品改编制作并正式出版,免费发放到盲人等伤残人士和弱势人群手中;二是《被淹没的篇章》的挖掘整理出版,被中国阅读学研究会推荐为2013年“学习型机关”建设20本适读好书目。
说到图书馆员如何做好阅读推广工作,我想到了方文山有一首歌的歌词是:“羡慕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我却无言形容你是我的谁”。它恰如其分的刻画出了当前图书馆在引领社会大众阅读中地位和作用的尴尬境地。
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余训培先生在他的专著《民国时期的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的前言中指出“当下图书馆人关于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的讨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80多年前的图书馆人将图书馆作为改造社会阅读状况、改造社会教育状况乃至于改造社会的主要战场,努力实践救国、富国、强国理想的一种回归。还原80多年前中国图书馆史上的一些细节性的人和事,一方面可引起读者的共鸣,对当时图书馆与社会阅读产生更为清晰的认识,利于图书馆精神以更为厚重的方式返回当代;另一方面可为图书馆从应该提供社会阅读的道德直觉性转化为制度上的可操作性提供借鉴,利于当下图书馆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展开实践活动”。这种观点十分值得当今图书馆人认真对待和反思。
而我们现在,大凡讨论阅读推广的论文,对图书馆员在其中的作用一般都是限定在“发动撰写书评”、“组织读书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报告”、“播放优秀影视作品”、“制定阅读计划”、“拟定阅读书目”、“召开读者座谈会”、“提供网络浏览导航”、“策划阅读征文”、“交流阅读心得体会”、“主办读书交流栏目”以及“推出精品图书展览”等等方面,竟然没有一处提及到倡导图书馆员亲自撰写书评的。其实,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中不乏很多知名的图书馆专家学者给我们做了表率,陈独醒、杜定友、李小缘、刘国钧、钱亚新、史量才、徐旭、俞子夷等图书馆界的前驱前辈,均著有关于阅读方法和推荐阅读的文章,其中就有对所推荐图书进行评论的作品。书评具有传递有效信息、展示研究成果、评论学术得失等导读功能,当今社会,更要倡导“强化基于内容的导读,积极发展书评”。
我在《新世纪图书馆》今年第一期发表一篇论文,要图书馆员撰写书评,并不是要推行我们称之为“导师式”的导读馆员,以其凌驾于读者之上的主观意识形态来指导读者阅读。而我们倡导图书馆员撰写书评,是要更好的发挥图书馆专业馆员了解图书、阅读视野开拓、比较阅读量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的优势,在称之为“主持式”的导读推广服务中,向读者提供尽可能广泛和全面的读本和选择,而把判断、选择阅读的权利交给读者本人。读者在接受采取阅读的同时,也会被导读者的意识与观点所感染,自觉和情愿的接受导读者的观点和推荐。
(本文是作者2014年6月11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川吉苏冀桂五省区图书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阅读推广的探索与实践”学术论坛上的发言)
目录
卷首语
阅读是负担,还是快乐?/严峰
专稿
傅抱石先生的画/老舍
中国绘画之精神/傅抱石
《著书图》始末记/赵清阁
金刚坡的回忆(摘选)/傅二石
父亲要我读古书/傅益瑶
文笔
我的百岁老妈/李维真
私人读书经历的片段记忆/祝兆平
开卷读书、掩卷成文的《书来话多》/林伟光
赏读
故都的秋/郁达夫
经典
洛神赋/[曹魏]曹植
打毬/[唐]封演
荐书
纪念·傅抱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