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具体的爱
范蓉蓉
在光影交错的荧幕前,一部描绘三代人亲情代际的剧集,如一块轻轻投进心湖的石子,泛起层层涟漪。观之入迷,细品之下,竟觉自己似被卷入其中,身临其境。想来,这大抵因了那剧中情节像一面镜子,映出无数东亚家庭的日常,精准捕捉到那些微妙又真实的“拧巴"时刻。
于含蓄内敛的中国人而言,要将“我爱你"大声言说,仿若跨越一道鸿沟般艰难。日常里,我们总是在口是心非中周旋—母亲把关切藏进抱怨,父亲将疲惫揉进沉默,祖辈的疼爱化作灶台上的烟火。亲人间的爱,隐匿于生活的角落,看似不够直白,实则炽热而纯粹。回首往昔,第一次认真审视这份难以言说的爱,是在学生时代那篇命题作文《我的×××》。当老师限定范围,要求聚焦亲人时,才发觉自己陷入沉思,过往与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彼时,我们绞尽脑汁、一笔一划,努力回想父亲修台灯时粗糙的手掌,母亲在厨房哼唱的走调老歌,奶奶藏在棉袄口袋里的麦芽糖,爷爷清晨带回的沾着露水的青菜,最后将其定格在方格纸间。
然时光流转,多年后再偶然翻阅这些旧作,那泛黄的纸张、稚嫩的文字让人心头泛起酸涩的涟漪。或许,曾经朝夕相伴的亲人仍近在咫尺,我们会惊讶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亦或许,亲人已抵达另一个世界,而那些点滴过往便化作千头万绪的思念,如藤蔓攀爬,缠绕心间。这,便是文字的魔力,它能跨越悠长岁月,无视山川湖海的距离,将真挚直白的情感留存,未来的某个契机,它便能精准击中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唤起已尘封的深情。
倘使此刻你心生怯懦,不知如何动笔,不妨回溯儿时学过的文章,那些他人笔下描绘的亲情,早已为我们铺就一条通往温情的道路。离别的车站,人群熙攘,行色匆匆,朱自清在一片嘈杂中,目睹父亲蹒跚去买橘子的背影。那曾挺拔伟岸的身影,逐渐佝偻苍老,那一刻,愧疚、心疼、爱意,百感交集,一篇《背影》让这份亲情跃然纸上,成为永恒经典;渐寒的深秋,萧瑟公园里人迹稀少,史铁生在命运的泥沼里挣扎,回首才发现,这园中处处有母亲那随车辙而行的脚印,承载着无尽的牵挂与爱意,一篇《我与地坛》道尽母子深情;沉静的深夜,孤灯相伴,傅雷在书桌前倾诉,一封封《傅雷家书》纸短情长,字里行间皆是一个父亲对远在他乡孩子的关怀,如潺潺溪流浸润心田。翻开文学的长卷,处处亦是动人的亲情篇章。杨本芬在《秋园》中,写那个为了兄弟姐妹放弃读书的大哥,他的牺牲是那个年代亲情的缩影,无声却有力量;梁晓声笔下的《父亲》,平凡人物里的亲情故事质朴得如同泥土,粗糙的手掌里握着最温柔的牵挂;莫言的《丰乳肥臀》,以恢弘的笔触描绘出母亲在苦难岁月中顽强生存,为子女撑起一片天的伟大形象……写下具体的爱,不是沉重的文字枷锁,而是促使我们静心思考、深情感怀、真诚了解亲人的方式。
当下,不妨拿起笔,或在心中默念,描绘出你心中爱的轮廓。感恩之情,时常萦绕心间;爱意之举,融入一言一行。它可以在你为父母精心准备的一顿早餐中,在长辈生病时日夜守护在病床前,在给远方的亲人打的一通电话里。爱不应只停留在文字的表达,用具体的行动去书写爱,让亲情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
【目录】
卷首语
写下具体的爱/范蓉蓉
专稿
她自己的主人/杨云苏
家书,失落于忘川/胡晓明
墙根下的缩影/毕海林
亲情散文浓易淡难/杨永康
文笔
外婆/刘茁松
爱不会因“罕见”而缺席—读《拥抱时间的人》/周莹雪
书缘譴绻/刘敬
摘朵浪花,俯身问海/汤云明
爱读
馆缘
未定义图书馆/肖君怡
新书架
赏读
送阿宝出黄金时代/丰子恺
我的母亲/汪曾祺
荐书
墨迹静语 爱若缓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