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书虫”与“昆虫”相遇
朝天宫东侧的江宁府学内,兰苑剧场灯火通明,丝竹声声,甘家大宅的大戏台上,昆曲唱了两百年还在唱,声声天籁之音传承着中华文明和昆曲文化,不绝于耳,久久绕在秦淮河上。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了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是明文化的最高艺术结晶,在洪武年间被视为国剧,后又经过多次起起落落,其实就算十一年前,昆曲也还是“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但昆曲一代又一代奇迹般地传承下来,随着演员、编剧、爱好者、各种机构和个人的推动,力量汇聚在一起,终于蔚为大观。
省昆剧院的小青来看看图书馆的藏书,她指着书架中紧紧密密挨着的古旧书,说:好多我都淘到过哎。从她那里知道,昆曲的爱好者叫做“昆虫”,他们喜欢听昆曲,唱昆曲,“一往而深”。
“昆虫”和“书虫”是一家,“昆虫”大概没有不爱书的,满足了自己的耳朵眼睛之后,常常还要寻觅一番,有关昆曲的种种。关于自己喜欢的演员,关于曲谱,关于衣箱,再延伸,到传统诗词,历史沿革,在沿路探寻的过程中,又发现更多的风景。昆曲本身就是一门系统的艺术形式,综合了文学、历史、舞台、音乐、书法、绘画等诸多内容。“昆虫”到图书馆里来,大概会如鱼得水。图书馆可以帮助大家少走弯路,昆曲的研究资料和相关图书在书架上妥帖地排列,最大程度地满足“昆虫”们的需要,有价值的手稿也可以以合适的方式到达更多需要的人手中。
省戏校的武俊达先生后人向金陵图书馆捐赠了一批文献,其中包括先生有关戏曲研究、戏曲音乐方面的著作、论文、教材及曲谱,它们既是对先生的纪念,也会在图书馆中发挥出长久的价值。
当“书虫”与“昆虫”相遇,必能撞出启迪的火花,读书听戏,听得更有姿彩,听戏读书,读得更鲜活。
目录
专稿
昆剧的几度兴衰/宋 词
有情有趣演红楼/张 弘
走过那长长的红毯/孔爱萍
昆曲日记选/方 知
赏读
虎丘记/袁宏道
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
有关发扬昆剧的三个问题/郑振铎
谈《桃花扇》/梁启超、吴梅
荐书
金陵兰韵·昆曲书目及周边
馆闻
金陵图书馆·武俊达专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