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美活动 > 活动报道
【习经堂】《古文观止》选讲系列课程 ——《喜雨亭记》与《游褒禅山记》对比精讲
发布时间:2024-03-11

  2024310日下午2:00,在金陵图书馆一楼105教室,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教师、建邺区优秀青年教师姚远老师为习经堂国学培育班的学员和家长们他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喜雨亭记》与《游褒禅山记》对比精讲课程。


  姚老师首先为孩子们介绍了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以及创作背景。《喜雨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苏轼出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次年,修建公馆时在北面建亭,适逢久旱后天降大雨,于是名亭喜雨亭。《游褒禅山记》则出自于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之手,其34岁时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回家途中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游记的形式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接着,姚老师通过逐字逐句精讲的方式,带领孩子们一起欣赏两篇美文。《喜雨亭记》以亭子命名的缘起开篇,通过记述建亭的经过,表达人们久旱逢雨的喜悦心情。苏轼通过灵活多变的笔触,加以联想,使文章立意奇特、耐人寻味。《游褒禅山记》虽是游记,但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阐述的诸多思想,即使到今天也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篇中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也多为世人传诵。王安石在写下这篇游记十六年后,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亦能从此文中找出相似之处。不同于以往所学文章的枯燥,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孩子们感受到古代散文和游记中的欢快与轻松,也学习到了夹叙夹议、逻辑紧密的写作手法。

(文/编:蒋倩 审:纪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