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中旬,金陵图书馆与南京图书馆合作的“求真:朴学视域下的清代版刻”古籍文化展,在金陵图书馆一楼艺术长廊展出。
朴学,又称考据学,盛行于清代其本质是探求事物之“真考订古籍文字的讹误,是考据不得不做的前期工作。 考据学者本着审慎的态度和求真的精神,对于自己改了什么字,为什么改字或多或少都会有所说明,确保“源头可追溯”。即使明确某个字是错字,也同样会保留原来的错字,以便以后的研究者能继续考察。于是,呈现在版刻上,就出现了以校勘性文字作为附注、随原文进行刊刻的清代版刻现象。
此次展览从朴学的视角出发,精选南京图书馆二十种馆藏清刻本,展现了几代学者关于古籍刻印、校勘观念的演变。包括明嘉靖四至六年印刻的《史记》、清乾隆三十年印刻的《水云集》、从日本“回流”的清光绪十年印刻版《荀子》、清康熙年间通志堂刻本《经典释文》、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扬州使院刻本《大广益会玉篇》、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缪曰芑刻本《李太白文集》等20种明清时期的刻本。通过展览,将这些藏于“深阁”的珍贵古籍介绍给读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编:王慧 审:纪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