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馆报馆刊 > 阅微
第六十四期——阅读奇妙世界
发布时间:2021-09-18
童年是最好的黄金时代
卜璐
  丰子恺在写给女儿的文中叹息:“你已在我们不知不觉之间长成了一个少女,快将变为成人了。在送你出黄金时代的时候,我觉得悲喜交集。”
  为人父母,见子女成长却“悲喜交集”,除了是对膝下承欢时光的怀念,也是目送子女离开无忧年岁的感喟。
  因为童年,常常是一个人最好的黄金时代。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抑郁不得志,却因一件居家琐事豁然开朗:“小儿不识愁,起坐牵我衣。我欲嗔小儿,老妻劝儿痴。儿痴君更甚,不乐愁何为。”苏轼兀自愁闷,“不识愁”的“小儿”却不知趣地烦扰自己,正欲嗔怪,却被“老妻”一语点醒:“小孩子痴乐,你却更加顽愚!作为小孩子,没心没肺地快乐,不是应当的吗?”
  是啊,童年的无忧之乐本是应当,不合时宜的不是孩提之愉的“不懂事”,而是这份天真的欢愉被强行加诸了成年人的审视眼光。这和丰子恺在观察四个子女吃西瓜时的自省如出一辙:“因为我那种生活,或枯坐默想、或钻研搜求、或敷衍、应酬,比较起他们的天真、健全、活跃的生活来,明明是变态的、病的、残废的...... 看他们的态度,全部精神没入在吃西瓜的一事中,其明慧的心眼,比大人们所见的完全得多。”
  此刻便是此刻,吃瓜便是吃瓜,不让生前身后,一丝多余杂念困扰心绪。这种彻彻底底“活在当下”的态度,让丰子恺蓦然忆起了自己的老师: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做名士时,纵情诗文,狂放恣意,是个彻彻底底的真名士;等做了和尚,他就把红尘旧事统统抛诸脑后,“芒鞋禅杖走天涯”,是个无牵无挂的大和尚。
  或许只有人间最性情的智者,才能重新找回这种童真的天然一心。丰子恺亦由此发出那句经典感慨:“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
  因其无忧,而能尽得天性之本真,自然之况味。老庄的“无为而为,无用之用”或许正发源于这般自性童真。
  《约翰·克里斯朵夫》对这种“童真之道”有着更为细致的描述。
  他是魔术师,大踏步走在田里上,望着天,挥着手臂。他命令云彩:“向右边去!”——但它们偏偏向左。于是他咒骂一阵,重申前令;“向右边去!”一面偷偷瞅着,心在胸中乱跳,看看有没有至少一小块云彩服从他的命令。可惜,它们还是若无其事地向左飘去……他指着花一点,吩咐它们变成金色的四轮车——虽然这样的神迹从来没实现过,但他相信只要有耐性,自己早晚会成功的。
  玩这些游戏的时候,他常常会懵懵懂懂的出神。周围的一切都隐灭了,他不知道自己在那里做些什么,甚至把自己都忘了。这种情形来的时候总是出其不意的,或是在走路,或是在上楼,忽然感到一阵空,仿佛什么思想都没有了。等到惊醒过来,他茫然若失,发觉自己还是在老地方,在幽暗的楼梯上。
  几步踏级之间,他仿佛过完了整整一生。
  不需要阅尽世事,不需要历遍红尘,像约翰·克里斯朵夫一样,仅仅一枚手边的石子,一场随意的游戏,甚至一次发呆的瞬间,便足以完成一趟完整的人间行脚。这不是智者千虑后的思想之城,而是稚子初啼时的纯然天真。
  人生最难得的,也正是永远保持住这种孩子般的琉璃心境和清净眼光:每一次睁眼,都是世上第一缕晨光;每一次侧耳,都是人间第一声喧响。
  为一切着迷,却又不迷失自己。

【目录】
  专稿
  我与儿童文学(二则)/梅子涵 汤素兰
  儿童写的诗,是真正的儿童文学/空桐
  文笔
  杨清生:倾情教好孩子写作文/徐廷华
  方政:行走在诗国的哲人/卢 云
  艺术漫谈(二则)/甘正气
  新书架
  赏读-大师与儿童文学
  丰子恺与儿童文学/眉 睫
  给我的孩子们/丰子恺
  巴金童话:“使人变得更好”/ 乔世华
  小端端/巴金
  文枢
  陈作霖与南京书院的不解之缘/蒋倩 纪景超
  荐书
  阅读奇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