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馆报馆刊 > 阅微
第五十四期——儿童文学与戏剧
发布时间:2019-09-19
  

【卷首语】

戏梦童年

卜璐

  八月,一场盛大的儿童戏剧节在北京落下帷幕,一个多月时间里,来自美国、德国、俄罗斯等世界各地的儿童戏剧表演工作者们带来了56部戏剧、191场演出以及其他丰富的活动,包括山东、四川、辽宁分会场在内,共惠及16万观众。中国儿童戏剧节在每年暑假如期而至,至今已举办至第九届。从最初的“点亮童心”到今年“让戏剧进孩子的生活”,不难看出,从主题的演变上,儿童戏剧在中国已经从一种新鲜的儿童艺术形式,逐渐发展为广大少年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

  儿童戏剧,顾名思义是面向儿童的戏剧,其表现形式活泼有趣,观赏氛围轻松愉悦,内容以童话、寓言为主,通常浅显易懂,有的则需要承担教育功能。中国的现代儿童戏剧是从20世纪以后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五四、新文化的启蒙,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有了成熟的艺术生态。1955年的童话剧《马兰花》上演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之后还陆续被改编成舞台剧、电影等其他艺术形式。“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也因此而伴随着无数七零、八零后度过他们的童年,直到今天,童话剧《马兰花》也依然不断改编重排上映,受到一代代人的喜爱。进入新世纪以来,一大批优秀的外国儿童戏剧涌进国门,它们大多脱胎于世界著名童话故事,如《绿野仙踪》《小红帽》《小美人鱼》等,让这些儿童剧让童话作品中平面的形象,在眼前成为具象的生命,它们活跃在触手可及的舞台上,对于小朋友来说无疑是一场奇妙的体验。

  近年来,儿童戏剧的发展不再仅局限在戏剧观赏的层面,而逐渐走向戏剧教育,知名学者余秋雨提出过:“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机会从小学习表演,将来很难成为有魅力的社会角色,让儿童参加戏剧表演,不是要培养文艺爱好者,而是要赋予孩子们一种社会技能。”我并不完全认同他的出发点,但让戏剧教育走进儿童这件事是值得推广出去的。

  在西方,很早开始戏剧课就是中小学生的常规课程,戏剧作为一门集声音、台词、形体、表演的综合艺术形式,可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形体的协调性,塑造儿童的思维能力、创造力等综合素质。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戏精”,在他们学会使用语言之前,就天然会用肢体表达情绪,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小时候玩过的“过家家”,就是一种无意识的即兴儿童戏剧模式。儿童戏剧的教育和培养,让孩子在娱乐的同时点燃想象,激发创造,是一件美妙而有意义的事情。

  然而也必须正视儿童戏剧推广的局限性,戏剧不同于影视和文学,必须身临现场体验,在中国,儿童戏剧的演出大多集中于一二线城市,而戏剧教育更是只有在少数学校得以开展,大多数普通家庭最有机会接触到的仍然是儿童文学和影视作品。然而无论是文学、影视还是戏剧,一部好的儿童艺术作品应该是既能让孩子感受到艺术魅力,又能让其得到趣味和启发,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创作者是否能够真正去深入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平等交流与对话。当在一个孩子走向成人世界的路途中,如果常有那些充满爱与想象的优秀作品陪伴,那会是最有诗意的启蒙。   


 

【目录】  

  卷首  

  戏梦童年 / 卜璐

  专稿 

  真正的诗意从不空洞 / 梅子涵

  儿童戏剧:好玩远比看懂重要 / 谷一飞

  关于儿童文学的几点看法 / 曹文轩

  儿童戏剧:让孩子在快乐中思考成长 / 李晓晨

  文笔 

  读《关于人生,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童书》 / 金姗

  爱,陪伴成长 / 徐微微

  平凡而温暖的故事——《乌鸦面包店》 / 王英华

  新书架

  阅生活

  赏读 

  儿童的书 / 周作人

  访“钵山精舍”/ 黄裳

  影像

  从《哪吒闹海》到《魔童降世》/ 浮海居邑

  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