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资源推荐 > 新刊推荐
北京往事(2024/6/10)
发布时间:
                     
                      
                      
 
期刊架位【5828】
窗外是北京的冬。半个月前下的那场暴雪,将最低气温拉到了零下十六摄氏度。冬天日头短,
   下午四点刚过,阳光就差不多开始消逝在中国尊细瘦坚硬的小蛮腰背后。蛋黄色的余光慢慢融入夜色,灯光带亮起来。
  在北京今天的版图上,这一带叫CBD,全名转译过来是“中央商务区”。中央商务区,顾名思义,就是整个北京城的商务中心。工作和生活在CBD的人,过去被称为“国贸动物”,现在则成了“国贸和SKP动物”。从国贸到SKP,半径有所扩大,动物还是动物。“动物”一词,显然是对消费主义的调侃。
  朝阳的“消费”之名,看来是洗不清了。“消费的朝阳,金融的西城,文化的东城,教育的海淀……”前两天,在一个偶然的场合,听到一段关于北京城六区的顺口溜,与此算是“异曲同工”。朝阳的“消费”,似乎仅限于物质层面的消费,还不包括精神及文化消费。代表精神文化层面消费的是著名的东城,东城有各种文化地标,比如国家大剧院、北京人艺、中国美术馆等等。所以,东城叫文化的东城,也算实至名归。只是把“消费的朝阳”和“文化的东城”,放在一个段落、一种语境里,有意无意,仿佛要比出个什么子丑寅卯来。
  毕竟是在文明古国的古都,有文化、讲文化、重文化,似乎才是正义、正经之事。至于消费,这类由欲望、需求等衍生的“动物本能”和社会行为,虽然需要,也是必要,
  但在“重文轻商”的价值链条里,被调侃似乎也很正常。被调侃的朝阳,或者说不那么“高级”的朝阳,丝毫不影响它继续往热闹和繁华里拔节。
  就说SKP吧。
  SKP最初也不叫SKP,叫新光天地。东家是两家,一家是以善于经营百货业著称的台湾新光三越百货公司,另一家是土著大哥——北京华联集团。新光三越也是由台湾省新光集团与日本三越集团两家出资组建。三越百货是日本百货业的大佬,坐过东京地铁银座线的人应该记得,其中有一站就叫“三越前”。2001年冬天,我第一次公差到东京,孤陋寡闻,温泉、新干线、仓储百货,样样看着都新鲜。在日本桥附近,一眼看到“三越百货”的大招牌。这家是三越百货的总店,属于日本“文化财”,建筑本身已有百年历史。以三越百货为代表的一批日本百货业那些年在北京投资很猛,光是大望路附近,就分布了新光天地、华堂商场两大百货商场,分别定位高、中端。华堂商场由日本最大也是世界五大零售业之一的伊藤洋华堂投资,由中日合资企业华糖洋华堂有限公司经营,在北京的第一家实体店开在大望路东边的十里堡。十里堡华堂商场继续沿用伊藤洋华堂擅长的百货加超市经营模式,生意很好,地下一层超市以海鲜等食材新鲜著称,每晚五点以后还有各种促销活动,常常
  挤得水泄不通。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华堂商场最鼎盛的时期,我记得在北京各区开了八家店。我读博士那会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还在惠新北里甲1号老地址,不住校,中午没地儿去,加上食堂中饭质量差,就常常沿着学校前面那条小路往东,走到北四环边的华堂商场三楼解决“温饱问题”。也就十年左右时间,华堂系在北京大概只剩下北四环这一家了。华堂系的衰落,主要是水土不服、经营不善,与电商的竞争压迫有关系,但还关系不大。
  SKP的前身新光天地,定位高端百货,HERMES、LV、CHANEL等国际名品旗舰店、精品店和概念店进驻,亮相就很“惊艳”。这是2006年。当时出国还不像后来那么普遍,大家口袋里也才刚刚有了点余钱,对于许多奢侈品还只停留在“耳闻”阶段。因此,新光天地开业之初,住在周边的普通市民成群结队,像逛公园一样“逛”市场,真是大饱眼福。消费有挡不住的气味,与之匹配的消费者纷纷逐味而来。据说,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这里都是邂逅中国演艺界一线明星频率最高的地方,一些狗仔队甚至会在此设点蹲拍。话说得夸张了点,但由此也可见新光天地当时气焰和势头之旺盛。
  新光天地的人气和名气瞬间拉升,轻轻松松从传统老富豪国贸商城手中拿下“顶豪”“高标”等标签。大概也就十年的时间,就起变化了。消费者还蒙在鼓里的时候,商场的中文名就被涂改了成语焉不详的字母,叫SKP。当然股权也变更了,纯中国化了,由北京华联一家控股。改不改名,谁来控股,普通消费者其实不关心。消费者关心的是这家商场变了没有?变成啥样了?改名后的SKP,定位依旧高端。在各家百货业被电商打击得痛苦不堪之时,SKP作为稀缺性资源,生意似乎更好了。这算是奇迹,也是给民族企业长脸了。
  2020年初武汉疫情期间,北京也静下来,流动少了,流通也少了,百货业等大型实体店受冲击最大,许多店面由于运营成本过大,资不抵债,被迫关张。印象中,哪怕是在疫情最紧
  张时期,门可罗雀了,SKP也还开着门,据说账面上还能有盈利。
  疫情过后,经济形势不大景气,大家伙的消费普遍降维,实体店纷纷转型或缩减战线。SKP倒是“逆势扩张”了。前不久,到SKP书店参加十月文艺出版社一本书的分享会,忙乱间不及细看,其实也是完全没想到,按经验掐着点儿跑到四楼,居然跑错地方。后来才知道,与老SKP隔着一条建国路,对面那幢著名的烂尾楼被救活了,现在叫小SKP,标准写法是SKP-S。小SKP里,也开了一家环境不错的书店,也经常做读书活动。那儿才是那天读书会的会场。
  话说回来,民以食为天,我是吃货,整个SKP最吸引我的还是美食。
  SKP的美食其实有两端。一端在6楼D区,一端在地下一层。6楼算是更高端,店面招牌也有变化,淮扬府、北京厨房这几家这几年比较稳定。6楼开得最早、上客也是最稳定的饭馆,应该是鼎泰丰。鼎泰丰是元老,商场开业不久就进驻了。鼎泰丰的价格也是真贵,一笼蟹粉小笼包一百元,只有五只,还很袖珍。年轻的时候,挣得不多,胃口却好,这样的小笼包如果放开来吃,没有个七八笼,根本吃不饱。七八笼,七八百块,再加一份牛肉汤,结账时将近一千块钱没了,好家伙,是当时一个人一个月工资的二分之一。饶是这样,还是抵挡不住诱惑,还是要经常来此尝鲜。这也是吃货的软肋,别的地方可以克扣,唯独吃不能克扣。于是,为了几笼小笼包、一碟青菜、一碗牛肉汤,排着长长的队,在各种等位中,把口腹之欲延时、扩大。当时刚刚接触一个经济学名词,叫恩格尔系数,指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的普遍规律是,收入越低,食物支出占比就越大,相反,收入增加,食物支出占比下降。
  这个消费规律不幸在我的身上验证了。随着全民收入水平提升,个人年资增长,收入比年轻时要好,但在SKP的消费,也从六楼更经常地挪到了地下一层。地下一层是SKP美食的另一端,相对多样化、平民化、大众化。
  在大型百货商场地
  下一层引进美食城,形成一站式消费,要感谢三越百货等国际范儿的百货企业,因为这确实是他们发明的经营模式。SKP寸土寸金,地下一层也有不少受欢迎的服装品牌,华联超市生意也不错,有一些可以试吃的档口。此外,就是美食城和美食街。美食城大致占据南部一隅,与隔壁的华贸商城之间通过一条美食街接通。两者加在一起,占地不小,因此,如果查找“大众点评”,会发现SKP地下一层美食城也被叫作SKP美食广场。广场者,类似于“海纳百川”,是广大之区域了。
  SKP美食广场也有阵子没去了。原先去得最多的是澳门味道和旁边的蔡澜港式点心。澳门味道好像换店招了,它家开业时领的积分卡看来也用不上了。旁边的蔡澜港式点心虽是后来开的,生意一直不错。蔡澜是个妙人儿,演员出身,正业是演戏,结果谁也不大记得他演过什么角色,反倒是演艺之外的事比如写作更加出名。蔡澜的写作大致分两类,一类是跟演艺界有关的趣人趣事,一类是跟美食有关的食物食事。这两类文字,写的人不少,写得好的人也不少。拿第一类来说,这类文字,同样是演员出身的林青霞写得就很好。林青霞的文风与蔡澜的文风是两类。如果说林青霞写的是正史大赋,蔡澜则是搜神志怪,前者贵在“修辞立其诚”,后者贵在轻松有趣,各有其妙。比较而言,蔡澜写美食更有优势,这是第二类文字。平常几碟小点心,经由他这支妙笔,就能让人口舌生津。这个本事可不得了,可写天下第一流软文。港台演艺界演员往往一专多能,善于开辟新战线。光是写吃、谈吃,蔡澜已经不能满足了,于是一专多能,开辟新战线,亲自上厨,制定菜谱,开起饭馆,并开进明星云集的SKP。吃货如我,风闻而来,成为第一拨客人。
  北京流动人口多,客流量大,来了客人总要吃饭吧?北京的餐饮店,相比外省外地而言要好经营得多。但众口难调,有人爱吃这一口,有人可能就喜欢那一口。好在地下一层最大的特点就是“全”和“多”,正餐、快菜、中餐、西餐、酸的、甜的、辣的,各种口味基本都能找到一两家代表。夏天到了,最受欢迎的是许留山。广东甜水,在我看来,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治愈性的美食。可惜,SKP的许留山好像也关门了,再要想吃,只能去朝阳大悦城了。
  经常光顾SKP地下一层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年轻,胃口好,兴致勃勃地各处打卡。这些年,年纪大了,喜欢清静,除非朋友邀约,或见人聊事,才会约到饭馆吃饭。下馆子成为一件大事。特别是疫情过后,外卖业中兴,人都宅了,让美食直接送上门,坐在自家餐桌边,就着音乐,慢慢地享受,感觉也不错。这是退而求其次了。真正的美食,哪能经得起外卖的颠簸呢?
  前不久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说今后各种实体店都很难生存,除了餐饮店和理发店之外。理发必须到店,这个好理解。餐饮,无论是作为人际交往的请客吃饭,还是满足个体的口腹之欲,到店,不仅是仪式,也是品控保障。何况,与好玩、有趣、志同道合的人聚会,那是另外一种妙事。这是不是吸引不少人舍弃“金融的西城、教育的海淀”,选择住在朝阳的原因?
  SKP以及被称为CBD“后起之秀”的合生汇,都位于国贸以东的大望路沿线。这些年,大望路因为这些著名的消费场所出了名。我有一个年轻朋友,从海外回来,工作在海淀,
  租房却租到大望路附近。每天,从东到西,来回路上足足三小时,交通成本这么高,却不后悔。他说,朝阳这边,特别是国贸和大望路这边代表北京的“都市感”,年轻人在这儿,能找到现代生活的氛围。他才20岁出头,我想我能理解他的选择。我也是在他这个年纪来到北京,在朝阳这个叫红庙或小庄的地方扎下根来。
  从SKP出发,向北,沿着大望路,走一站路,就到了红庙。在北京,有叫红庙的地方,也有叫白庙的地方,而且叫红庙或白庙的地方,分别都有好几个。由此可见,从前人取地名比较随意。庙与佛教有关,也可见,这座城市的香火曾经十分旺盛。红庙的庙早就没有了。从红庙沿着朝阳路往东走一站,就是小庄。
  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梁左很出名,他创作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火了。这部剧里有个小眼睛的喜剧演员,叫梁天,是梁左的弟弟。梁左的父亲老范口碑很好,曾经做过我们单位的领导。梁左长期住在父亲名下的公房里,这所公房位于小庄路口往北两百米左右的家属院。婚后,我也曾有将近一年时间,在这个家属院的地下室居住。这一年的时间里,难免会看见梁左和王朔在家属院出门右手的建国酒家推杯换盏。叫建国酒家,其实很小,只有五六张桌子,每次去都坐满了人。我那个时候不会做饭,下班路过这家小馆子,都要炒两个菜,用饭盒装好,带回家作为晚餐。馆子不大,味道不错,当时最有名的一道菜叫龙虎斗,是咸鱼和鲜肉加姜片红烧。咸鱼好像有季节性,这道菜一年也只供应一个月左右。很紧俏,定量供应,去晚了就没了。建国酒家如今早就搬到呼家楼一带了。
  在作家梁左的笔下,红庙过去是大队,小庄是生产队。按照梁左的说法,我所在的地方,严格来说,应该叫红庙大队小庄生产队。当然,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到这里时,朝阳区已是城六区了——虽然还很荒凉,红庙和小庄都是社区化建制了。
  红庙和小庄之间,也是我在北京最熟悉的地方。工作在此,生活也在此,一待就是将近三十年。在一个地方待久了,难免就会有强大的惰性。比如说我,拿到驾照前前后后也有二十年了,但是,在高德地图普及之前,几乎不开车。不开车是因为不敢开车。不敢开车是因为不认识路。以红庙、小庄为圆心,出了方圆五里,就不认识了。不记路,也不做功课,所有的路痴看来都是惰性所致。惰性的背后,大约是对安全感的过度依赖。红庙、小庄,再加一个水碓子,闭着眼睛我也敢走几步。
  从红庙沿着金台路往北走一站,就是水碓子。这个字,汉语字典拼为“duì”,但公交车报站名都读水duī子。在金台路上,要多停一会儿。金台,很熟悉吧?对,旧时燕京八景,其中有一景,就叫金台夕照。历史是难考的。“金台夕照”,这个20世纪初的说法,到了今天,金台究竟在哪里,光是金台路和东三环之间,就已经产生了三个疑似地点。
  一个在金台路东侧,老中央工艺美院的家属院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被清华大学收编,成为清华美院,是后话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独立的时候,院址也在这附近的东三环边上。老院长常沙娜是常书鸿大师的女儿,就住在这个院子里。大概是2003年左右,我受同事李辉之托,跑腿将一本书的出版合同送给常先生。那时候中央工艺美院没有被收编,常先生还在任上。好像是在五楼,老式公房,面积不大,但充满设计感和美感。整个阳台郁郁葱葱,像热带雨林,冲击着视觉。美术大师的家确实不一样。常先生当时差不多六十岁,但面相年轻,美得像不老的洋娃娃,说话也温和、理性,让我难忘。美好的人由内向外地美。见过常先生的人,似乎都有这个印象。
  另一个在十号线金台夕照站附近。那附近,是著名的中央电视台新址以及财富中心。还有一个在我生活和工作的大院里。大院里有个小公园,叫金台园。金台园是1995年修建完成。金台园有两个门,一个西门,一个南门。西门入口不远,就是传说中的金台夕照旧址。
  金台路很短
  ,从红庙路口向北,走一站路,就到头了。金台路虽短,名气很大,曾经是中国文化界名家大家居住最密集的地方。我居住的大院与中国文联宿舍隔着一堵薄薄的院墙。有好事者在院墙上开了一个小门,宽可容一人骑车出入。我们这边比较宽绰,内部小道上曾经设有便民菜摊。有一段时间,曾多次看见郑振瑶和游惠海老两口在此买菜。菜摊后来没了。游先生去世后,听说郑先生离开北京,到澳大利亚与女儿生活在一起。
  郑先生家往北,原先是一大片开阔地,现在是金台路地铁站。9路车总站也在此。总站附近,陆陆续续开过许多苍蝇馆子,但出色的好像不多。
  单位这一大片地,原先都是北京机械学院的地盘。有三个家属院,小庄路口家属院叫南区家属院,相对独立,也不挂牌子,保安站在门口。院子里树很多,浓荫匝地,都是六层红砖楼,看起来很漂亮。搞不清底细的人,站在院门外往里看,可能还挺含糊。老北京曾经流行一句话,叫“人多,树小,屋不古,一看就是内务府”。老院子有老院子的好处,树是真有年头了,一到夏天,浓荫蔽日,到处都是荫凉地。当年,作家袁鹰、李辉,漫画家方成,杂文家蒋元明,都在这个院子住了很久。
  信笔至此,突然就想,“消费的朝阳”这种说法,如果较起真来,也不能算准确。刘禹锡在《陋室铭》里曾经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整个朝阳可谓藏龙卧虎、名流云聚,“消费”一词怎能概括?

   (十月2024年3期 期刊架位号 [5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