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馆报馆刊 > 阅微
第七十四期——如何推荐一本书
发布时间:2024-04-17
阅读无意义
卜璐
  世人所了解到的泰勒斯大多源于那个故事:一个不善经营的商人总是去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比如甚至因为看星星跌进坑里,直到一天通过星相预测橄榄会丰收,他租下所有的榨油机器大赚一笔证明了自己。这个记载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故事有几分真假如今并无从考证,但当两千年后的黑格尔写下“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底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时,故事的真假也就变得不再重要,人们从此知道有一种“仰望星空”。
  现在我们谈论“仰望星空”时习惯性地会对应“脚踏实地”,似乎“仰望星空”天然应该与“脚踏实地”是对立的关系,就像人们,不管有意无意,会认为读书并无实用。
  然而如果往前追溯,最早期的阅读几乎是完全功能性的阅读,读书人是一种职业,在中国叫“士”,西方称为“智者”,他们与劳动者区分开来,提供精神价值。这种精神价值之所以是实用的,是因为它背后关联着一整套的“修齐治平”的追求,这里读书的指向性是十分明确的。
  当阅读成为一种人生职责所在,它留给审美的空间就不多了。今天我们谈起《诗经》,说的是韵律之美,意象之动人,而孔子讲“不学《诗》,无以言”。在阅读的完全实用功能属性之下,《诗经》是一种教化的工具,所谓“思无邪”即是完全的善,伦理意义上的好占据了制高点。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们一生只在做一件事,就是读书,因此读书与个体生命是结合得那样紧密。一个读书人,如果不读一些善的、“无邪”的书,也就不是一个称职的 “士人”了。在这种规定下,读书于是成了一种“切己”的体验,它一方面设定了人向善、向上的格局和路径,具有一些崇高而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切断了读书人通达其他可能性的方向,不得不有了限制。
  这俨然是阅读的教化功能与审美体验之间的鸿沟,而在读书职业化和功能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另一二律背反,则存在于上文提到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之间。后者是近年来才出现的话题,然而这一问题的发生要更久远,其中的典型是那一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高”生生将阅读架到一个层次,与“农工商”阶层彻底剥离隔绝,真正成了冷落的“星空”。在传统士大夫眼里,“农工商”是有用之用,读书是无用之用,而这种无用之用,在他们看来,显然更高尚。
  造成这一种隔离的是读书职业化的士大夫文化背景,然而在今天依然有着这样类似的隔离的存在,尽管,令人十分无奈的是,这一论调的内涵已经完全相反。不可否认有一定的社会现实因素的存在,然而真正切实的原因恰恰在于,人们太过追求“意义”,强调“价值”。
  在这个意义其实匮乏的时代。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关于“为什么要阅读”的问题。那么想一想,我们为什么阅读,为了习得知识,为了更有谈资,为了感官的愉悦……不一而足。其实当我们追问“为什么”的时候,就是在寻找意义,而一旦开始寻找意义,阅读就不再自由。这里并非否定阅读的意义,而是发出一种提醒:一旦背负了“为了”,人们在打开书页的时刻就会为了那个“为了”而不断寻找,读书于是成了无用而又无奈的事情。
  米兰·昆德拉于85岁高龄出版了他的最后一部小说《庆祝无意义》,一部叙事随意,结构零散的小说,毋宁说这是一部小说手稿,很多读者表示看不懂,甚至认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晚节不保。然而我在看来这种写作手法本身就是对阅读意义的解构了,一下子就切了题,表了意。提醒了读者:只便去读罢! 

【目录】
  卷首语
  阅读无意义/卜璐 
  专稿
  如何为自己量身制定一个读书计划?/朱永新
  图书馆推荐书目工作/李海燕 
  文笔(馆员书评专栏)
  有且仅有的“方脑袋”/吴梦菲
  内心的成长之路——评毕飞宇《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谷兴
  重视性别教育 勇与命运抗争/程清远
  重回自然,为成长挹注灵性——评《林间最后的小孩》/陶键
  新书架
  爱读
  特别推荐(撸书日记)
  阅读选择
  书香光影
  那年那月 
  赏读
  读书/老舍
  我是如何读书的(节选)/余英时
  荐书
  如何推荐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