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馆报馆刊 > 阅微
第六十六期——纪念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
发布时间:2023-10-30
虽千万人吾往矣
汪然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抚州临川人。他有一个并不算雅的外号,叫拗相公。
  说他拗,只因他脾气实在倔强。纵观他六十五载的人生,毁誉交加,饱受非议,怕是离不开这个“拗”字。
  22岁的王安石中了进士,在扬州做签书淮南判官,潜心学习,常常通宵读书,顾不上洗漱就去上班,真乃学霸也。当时的扬州知府韩琦看他日日上班迟到还蓬头垢面,误以为他留恋声色犬马,便教导他“君少年,无废书,不可自弃”。王安石只淡淡回一句“韩公非知我者”,毫不纠结于如何解除误会,使“非知我者”得以“知我”。清者自清,无需多言。他的拗劲,此时已可见一斑。
  作为考试甲科高等的人才,王安石屡次接到朝廷的征召却婉拒,误被当时的官员认为是一种自我炒作。然而他于县、州、路这些地方官职上盘桓十八年,只是希望自己的所学能够付诸实践,在地方上塌塌实实地为百姓做些好事。之后变法的诸多措施,也确是经他多年基层经验积累而来。之后进京,洋洋洒洒写下长达万字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列出高高在上的京官们未能察觉的社会现实,为国家改革进言献策,进而成功地引起神宗的注意选为改革领头羊,也就水到渠成。心怀苍生不为名利所动,故而坚持己见,不走寻常路。
  在宋神宗的大力支持下,王安石开始殚精竭虑,推行变法。他不要对体制机制的修修补补,而是要一场实事求是的彻底变革。然而这一变,昔日好友成了冤家——司马光、欧阳修、苏轼,哪一个不是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竟都与他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理念之争最终演变为意气之争。原本私交甚好的司马光,曾在变法开始后以朋友的身份给王安石修书三封,长达五千余字,批评他的“青苗法”,顺带批评了他的性格:
  介甫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降辞气,视斧钺鼎镬无如也,及宾客僚属谒见论事,则唯希意迎合,曲从如流者,亲而礼之,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詈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
  描述虽有夸大的可能,但这雷厉风行、大刀阔斧、“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行事作风,可谓“刚直”至极。富国强兵、革新变法并不是王安石必须担起的责任,他也知这是一条艰难无比的道路。但既然担起了,必坚如磐石,负重前行,为苍生社稷谋福祉。结果,被群起而攻之。
  孟子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既是有补于世,便理足气盛,刚毅果断。至于生前身后名,当他迈出第一步时,就注定已置之度外。
  我们都很熟悉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李白叹“总为浮云能蔽日”,王安石言“不畏浮云遮望眼”,这“浮云”历来都是狠角色。王安石的无畏,凭的大抵就是心中的那份执拗吧。“丹青难写是精神”,对这位一千年前的历史人物,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但敬他的勇气、精神与人格。

【目录】
  卷首语
  虽千万人吾往矣/汪然
  专稿
  王安石的文学成就(节选)/梁启超
  细数落花——王安石与南京/程章灿
  文笔
  梦回南诏寻美食/汤云明
  精神的寄居与灵魂的返乡——读王传言《还你一个乡野》/刘英团
  行医走笔,探问人生——品读契柯夫/王奕君
  新书架
  爱读
  赏读
  人生问题/胡适
  京华烟云/明志
  经典
  谈诗/钱穆
  荐书
  不畏浮云遮望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