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梅雨中的金陵图书馆迎来一场充满文学温度与生命厚度的对话。书评人许金晶与以矿工生涯闻名全国的诗人、散文家陈年喜同台,以故乡、文学、戏曲与阅读为主题,围绕陈年喜2024年出版的散文集《峡河西流去》展开对谈。
作为丹凤县峡河村的“文学代言人”,陈年喜将漂泊半生的目光凝注于故乡两省三县交界的特殊地理空间。那里的山水物候、秦腔戏文,甚至是洪水后倒伏又重生的芦苇,在他看来都在书写生命的韧性。这种物质匮乏却文化丰沛的矛盾成为其创作底色。当许金晶问及为何年过五旬执笔为故乡立传时,陈老师以莫言、苏童为例,指出人生的调子早已在童年谱就——16年矿工生涯及更多年迫于生计的漂泊让他走遍山河,但所有见闻终会与心中的峡河对照。

聊到阅读与文学创作,陈老师谈到了自己高中毕业后边放羊边读杂书的青年时期,到在矿山爆破的轰鸣声中写下第一行诗句的矿工岁月,再到如今因尘肺病返乡成为一名职业作家的人生经历。他引用杜甫与李贺诗风的对比,坦言自己的创作一直更倾向于杜甫式的纪实道路,比如用这本《峡河西流去》来记录被时代淘洗过的峡河人群像。现场,陈老师经许老师建议,朗诵了书中片段。读者们静静聆听,感受着文字下蕴含的、村庄往事本身的冲击力。
由于同时兼有民谣音乐人的职业身份,许金晶老师对书中浓墨重彩的民间戏曲描写表达了兴趣。陈年喜认为,在物质不甚发达的地方,人的内心世界就更需要润滑。唱一嗓子,一天十几小时风雨里放羊的苦就熬过去了,这便是地方戏曲的魅力。而在城镇化进程中,物质的极大丰满却伴随着人类先天文化基因的逐渐剥离,于是人在与生活的不断摩擦中生出困顿、茫然、沧桑。也正是戏曲这类“无用之用”,能够成为对抗精神干涸的良药。对谈最后,陈老师应邀即兴演唱了豫剧《花木兰》的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略带沙哑的嗓音透出岁月淬炼的力量,引得现场阵阵掌声。

继五月邀请“菜场作家”陈慧分享《在菜场 在人间》的创作故事后,六月“人文南京”系列又迎来“矿工诗人”陈年喜。此一系列讲座将带领南京市民面对面认识那些来自土地、充满温度的写作者,也让不同职业的文学爱好者能够在此相聚,找到知音。
(文/汪然 编/仇之聪 审/马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