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世界读书日”,4月25日下午,由金陵图书馆与现代快报联合主办的“旧书新知 阅美文都”主题文化沙龙在金图一楼八九零空间举行。作为“江苏文脉大讲堂”特别策划活动及金图“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沙龙吸引了众多爱书人齐聚一堂,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书香之约。
名家云集:书香间传递文化薪火
活动由出版人董宁文主持,金陵图书馆副馆长李海燕、《现代快报》读品工作室主编王凡等主办方代表出席。活动现场,知名学者、作家,江苏文脉大讲堂特聘专家薛冰,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雁,南京出版集团原总经理、南京出版社原社长、南京学研究会会长卢海鸣,江苏凤凰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王星,《开卷》《译林书评》前执行主编、活动主持人董宁文,均向金陵图书馆赠书,李海燕代表馆方回赠收藏证书。

现场读者热情高涨,既有江苏文脉大讲堂的听众、金陵图书馆的读者,也有雨花台区青年企业家联合会的青年企业家、河海大学的留学生,展现了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的开放与包容。现场还陈列了旧书主题书籍,大家纷纷进行了翻阅浏览,感知这座城市的文脉与书香。
“书不如旧”:旧书中探寻城市文脉
在随后的文化沙龙中,四位主讲嘉宾就“旧书新知”主题展开深度对谈。据薛冰介绍,南京在明代时就是中国最重要的图书集散中心,“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南京旧书市场的规模可居全国之首。”他认为,书是文化的载体,好书即便旧了,也依然是优秀文化的载体,价值依旧存在。
徐雁表示,旧书对比新书其实更具价值。他曾写过一本《中国旧书业百年》,以中国古旧书业史为背景,叙述展示了百余年来燕京旧书业和江南旧书业的风貌。“旧书只是有物理性质的磨损,但内容经过了时间筛选与读者评判,价值是依然存在的”。

卢海鸣现场展示分享了《丹凤街》《南京史话》等几本自己珍藏的旧书。其中,《南京史话》购于上世纪90年代的鼓楼地摊,也是他了解南京并研究南京文化的重要推动因素。他提到,许多旧书在旅行中产生价值,“从前旧书只卖几毛钱,流动之间越来越贵,或许这也是旧书漂流的魅力所在。”
王星作为书店人则给听众讲述了不少故事,例如自己和父亲在古籍书店的阅读记忆,又如无意间发现的读者趣闻《在南京古籍书店,我没有得到一部书》,其中提到了许多藏书家由于不舍得售卖珍藏旧书,读者有时便一无所获。此外,他还透露了南京百年古籍书店即将重新开业的筹备计划,表示其宗旨就是“古为今用”,这与“旧书新知”有异曲同工之妙。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和“世界文学之都”,承载千年文脉。活动当天,适逢2025金陵旧书市集正在熙南里热闹举行。因此在沙龙的最后环节,几位主讲嘉宾还根据自己的经验,从旧书的装帧、版本和内容等方面,给予了市民读者一些关于如何淘旧书的指导建议,令人受益匪浅。
“书当快意读易尽”,将近两个半小时的文化对谈,让现场参与的市民读者既见典籍里的金陵文脉,又闻市井中的书香故事,同时还收获了开启知识宝箱的钥匙。本次沙龙是金陵图书馆“世界读书日”暨“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系列活动的重点之一,后续还将推出“金图讲坛”、南京古籍空间焕新等更多亮点内容,进一步深化全民阅读。
(文/周莹雪 编/仇之聪 审/马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