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南京图书馆联合《现代快报》、大运河沿线八省(市)公共图书馆共同策划和主办了“沿着运河读中国”大型阅读推广活动,通过一本书、一座城、一群人,感受运河之美、文学之美、阅读之美。全年举办主题活动143场,巡展49场,直播在线观看总人次达616.8万,全媒体新闻报道160余篇,微博话题阅读量达2882.8万,取得了极佳的活动效果。
2025年4月26日上午10:00,在2025年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期间,金陵图书馆举办了“沿着运河读中国——水韵江苏·文化走读”(南京专场):走读南京“外滩”——下关大马路溯往。本场走读特邀南京地方文化研究者、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赵步阳主讲。赵老师携其新著《下关大马路》,带领30余位读者穿越百年历史长河,解码南京“外滩”的沧桑巨变。




自古以来,南京通过多条运河,长江、大运河、太湖等,与周围城市紧密相连,共同组成了以水为纽带的江南经济圈,如果说江苏运河是网,南京便是网的核心。元至治元年(1321年),在南京龙湾(今下关)一带建有转搬粮仓,“起盖东、西、北仓廒四十座”,储存收受江西、湖广二省、饶州路并本路州县等诸路漕粮,再经海路运往元大都,从而形成了以海上运输为主、运河运输为辅的新的漕运格局,将我国漕运史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明代朱棣迁都北京后,“留都”南京作为漕粮集散中心,通过大运河与北京紧密相连。明朝学者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所言“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正是当时南京漕运地位的体现。
下关大马路街区曾经是南京最繁荣的商业中心之一,承载了一代南京人的生活记忆。本场走读,从南京滨江风光带“欢乐舞台广场”开始,赵老师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下关一带的历史变迁,他告诉我们:“这里不仅是历史上长江与大运河水运交汇的关键节点,更是近代中国对外开放史的重要见证。”1895年,张之洞主持修筑大马路;1899年,设立金陵关,下关开埠通商。下关一带迅速成为了盛极一时的黄金外滩。沿江码头密布,商船往来如织,银行钱庄林立,成就了“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的传奇。
简单介绍下关开埠历史之后,赵老师带领读者们依次沿着“南京招商局办公楼旧址—南京下关历史陈列馆—江口车站(龙头房路)—中国银行南京分行下关办事处旧址—金陵关旧址—江苏邮政管理局旧址—天字号建筑群—惠民桥(建宁路西段)—5号线静海寺站”的路线行走,领略下关大马路的旧日风采。



走读队伍穿行在民国建筑群间,南京招商局办公楼旧址“中西合璧”的设计,至今依然闪耀着杨廷宝先生的设计智慧;江苏邮政管理局旧址的塔楼,仍然定格着大马路的荣光时刻;下关粮食仓库附近斑驳的铁轨,依稀记录了宁省铁路小火车的轰鸣……在穿越惠民桥遗址的建宁路在建过江通道旁,赵老师和读者们分享了卢海鸣先生在《南京历代运河》一书中对曾与下关大马路南北向路段并行的惠民河的介绍:“明朝时期,将外秦淮河、护城河、惠通河连通,成为入江水道之一。1906年,拓宽河道,两岸筑堤。1914年改称惠民河。河道自外秦淮河起至老江口(南京西站附近)止”。赵老师以南京历代运河之一惠民河的变迁为例,揭示了城市发展的密码,他说:“这条见证了下关兴衰的河道,既是地理意义上的支流,也是下关历史文化长河不可忽视的主流。”



两个小时的沉浸式文化走读,让阅读从书本走向街巷,将运河遗产保护与全民阅读深度融合,实现了“诗与远方的双向奔赴”,引领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南京的在地文化,感受运河文化的生命力。
阅读金陵,阅美至善。金陵图书馆将继续配合举办“沿着运河读中国——水韵江苏·文化走读”品牌活动,赓续“水脉文脉”,助力“水韵江苏”文化品牌建设,为读者提供更高品质的阅读服务,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美好的生活方式。
推荐书目
“南京城市文脉”丛书




“南京城市文脉”丛书目前已出版《进香河路》《成贤街》《下关大马路》和《颐和路》一套四册。这套丛书聚焦南京的一条道路或街巷,以大众普及的方式,图文并茂地讲述其沿革过程、掌故传说、名人轶事、机构建筑等,从历史、文化、艺术、社会价值等方面,充分展现多样的城市文脉,推动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这套体量不大的“口袋书”,能够为广大读者寻访街巷、发现南京提供便利,探索更多有趣的文脉话题。
(文/编:张楠笛 审:周樱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