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金陵图书馆“指尖寻光”非遗手工普特融合阅读课程系列课第二期开课,听障儿童与普通儿童共同探秘精美的螺钿工艺。
课程开始,授课老师朗诵了宋代王绅所作的《铁峰耸翠》一诗,诗人以“螺钿”比喻雨后山峦,展现了光照下山峦如同螺钿般鲜亮夺目。螺钿,是指用螺壳与海贝(主要是夜光贝)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螺钿的“钿”字,据《辞海》中注释,为镶嵌装饰之意。由于螺钿是一种天然之物,外观天生丽质,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效果,因此也是一种最常见的传统装饰艺术,被广泛应用于漆器、家具、乐器、屏风、盒匣、盆碟、木雕以及有关的工艺品上。
本次课程学的是螺钿工艺的胸针作品。首先,老师对制作的手法与过程进行拆分讲解,做出示范,再由体验者进行手工作业。听障儿童与普通儿童齐坐一堂,在老师的指导与现场语音实时翻译下,实现了教学与交流无障碍。螺钿工艺的制作需要很多的耐心和细心,他们在制作胸针的过程中,会时不时交流一下设计思想与自己的色彩搭配,从螺钿镶嵌到上胶烘烤,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在老师的巡场指导下不断完善手工作业,体验着工艺出自自己手中的成就感。
同学们最后完成的胸针各有不同,展现了他们各自独特的审美,代表着螺钿工艺在体验者手中被感受和传承。
(文/编 孔瑶 审/孙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