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推广 > 阅微
第四十五期——纪念林海音诞辰100周年
发布时间:2018-07-13

  【卷首语】 

  关于《城南旧事》的旧事

  李海燕

   

  二零一八年三月是林海音诞辰百年。一九一八年,原籍台湾的她在日本出生,一九二三年,五岁的林海音,那会儿叫做含英,随父母坐船辗转来到北京,可是,十三岁,她的快乐童年便随着父亲的英年早逝提前落幕。一九三四年,她考入成舍我先生创办的北平新闻专科学校,白天上课,晚上到《世界日报》实习、写稿,由此结识了编辑夏承楹。一九三九年,二十一岁的林海音和二十九岁的夏承楹在协和医院礼堂结婚,从此两人相濡以沫六十多年。

  

  夏林伉俪到台湾后,曾住在重庆南路,也是台北的城南。林海音是长姐,可说是家里的主心骨,而她在文学界,无论是作为作家、主编还是出版人,她的地位都是有口皆碑的。余光中先生曾这样说,海音为人,宽厚、果决、豪爽……有海纳百川的度量,我不敢说她没有敌人,但相信她的朋友之多,友情之笃,是罕见的,并认为,夏承楹、林海音“这一对伉俪并肩携手,都站在前面”。

  

  夏家是中国式的大家庭,这成为林海音写作的源泉,而在北京的童年生活,也印刻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林海音写北京的城南,留下了早已步入经典行列的《城南旧事》,她的公公夏仁虎也写北京,他们的写作为旧文学和新文学的对比与关联搭起了一座特殊的桥梁。林海音《婚姻的故事》曾忆及公公夏仁虎推荐她去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做古籍编目的工作,他们之间有关于国学的对话,也有关于新文学的讨论。在《家住书坊边》,她多处提到公公夏仁虎笔下的琉璃厂,而这期选编的《窃读记》也写出了她在书店看书的感受。

  

  夏仁虎,原籍南京,字蔚如,号啸庵,别号枝巢。夏家兄弟五人,即夏仁溥、夏仁澍、夏仁析、夏仁虎、夏仁师,他排行老四,乡人称之为“夏四先生”,在兄弟中,他的学问事业最为突出。夏先生的著作遍及诗词曲赋、民俗掌故、传奇杂剧、章回说部,其中有不少是关于北京、南京风俗掌故和地方志的著作,著有《枝巢四述》《旧京琐记》《秦淮志》《玄武湖志》《枝巢编年诗稿》等。一九六零年,他将关于南京的著作和文献约五百余种邮寄南京,捐赠给南京市文管会,同时捐赠的还有他关于南京的著作,包括部分未刊文献。

  

  一八九八年,二十四岁的夏仁虎从南京城南的颜料坊走出,以拔贡身份到北京参加殿试、朝考,从此在北京城南安家立业,正是这个举动,使得夏家从南到北。夏承楹是夏仁虎与妻子张玉贞的六子,他与林海音在大家庭之外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城南”这个地理概念,也随着南京、北京、台北的变换,被不断地赋予深长的意味。

  

  适逢林海音诞辰百年,一月,我们推荐了“城与人”阅读书目,并在南京邀约三十多位读者聆听“老秦淮 老城南”的故事,一起走读老城南,寻找不同的“城南旧事”。每年的《阅微》都有些微的变化,今年也许是这些年来读者感受到变动最大的一年,外在的形态在变,我们的愿望不变,我们愿意切实地描绘“阅读伴随生活”的图景,与你分享阅读点滴。

  

  目录

  

  卷首

  关于《城南旧事》的旧事 / 李海燕

   

  访问

  老南京画家笔下的“城南旧事”——施邦鹤采访记 / 卜璐

  

  专稿

  家住书坊边(节选) / 林海音

  追寻母亲林海音的足迹 / 夏祖丽

  另一段城南旧事 / 余光中

  冬阳下的骆驼队 / 徐雁

  从出版文化学角度浅谈编辑发现与创造童书之美——以读库版《城南旧事》为例 / 马颖洁 

  探幽林海音笔下的烟火味儿 / 楚言楚语

 

  新书架 

   

  文笔 

  风吹麦浪 / 王俊

  爱,就像是爬大山 / 禾刀

    

  赏读 

  玄武湖忆旧 / 程千帆

  售书记 / 郑振铎

  

  荐书

  城与人